首页 CF小号 正文

女大枪加点,为什么拥有火铳大炮的明军会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满军打败?

CF小号 202
广告一

女大枪加点,为什么拥有火铳大炮的明军会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满军打败?

1.明军的火器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另外清军也装备了火器。

明军的火器主要装备的是三眼铳,鸟铳,红夷大炮。

女大枪加点,为什么拥有火铳大炮的明军会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满军打败?

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近,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铠,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63.5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速度太慢。由于上述原因,三眼铳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被遗忘。

鸟铳也称火绳枪,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萨尔浒之战时,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清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

红夷大炮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

当时明朝的火器专家对于火器,特别是鸟铳的评价:

鸟铳固优于矢,但铳精则胜于用矢。铳具不如式,习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让敌以长技矣。……火器尤为误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铳而头已回顾走路。或先将铅子衔口中,忙乱装铳,忘子在口,顺气咽入腹中。或忘入铅子,或先下铅子,而后入药。或子小口大,照打时铳口一低,铅子流出。或装毕而火绳落地,为湿气所灭。或持线自龘焚其药。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此盖百战中面见熟试而知之也。难矣哉!

三眼铳也好,鸟铳,红夷大炮也好,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装填发射速率不高,装弹麻烦,并且受潮之后不能使用,十发只有六七发能发出,并且命中率极低。再加上保养也对比冷兵器麻烦,还远没有弓箭好用。在明朝与清军对决的过程中,冷兵器交战还是占主流。相比三眼铳,鸟铳,红夷大炮,刀剑弓箭等冷兵器能更加的有效杀伤杀死敌人。在同样的装备下,清军的骑兵更有机动优势。

2.明军缺钱

明朝末年,不仅政府各级官员工资发不出,连保卫明政权的各地军队饷银也是连连欠发。因为欠饷导致的兵变数不甚数:天启四年,五月,福宁州发生兵变,六月,南京操军鼓噪兵变,八月,十月,山海关士兵又两次鼓噪逃亡,八月,徐鸿儒义军余部起义。崇祯元年,又接连发生了三次欠饷兵变——蓟镇兵变,宁远兵变,固原兵变,并且一次比一次闹的大。天启年间,魏忠贤在位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前历史拖欠的粮饷先不去管它,从现在开始先保障现在的粮饷不拖欠。这样就保证了军队的基本稳定。虽不能保证每月及时供应,但是大大缩短了供给周期,从几年,缩短到两三个月。结果魏忠贤死后,粮饷的发放问题又变成了老样子,直接导致兵变发生。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进攻北京。当时的崇祯皇帝唯一能够解救危局的选择,就是召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进京勤王。北京城池异常坚固,曾经挡住了瓦剌,满清等的多次进攻,如果吴三桂的3万铁骑能够参与守城,李自成攻破北京几乎胜算渺茫。然而,这唯一的救命稻草,崇祯皇帝也没有抓住。是因为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军饷来支付这次关宁铁骑的勤王行动。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的要求,就是希望能提供一百万银两的军费,崇祯回复说“内库只存银七万两”,那崇祯皇帝手里究竟还有多少钱呢?没有了,国库和私房钱几乎都空了。

《甲申纪事》中说:

予监督节慎库时,为甲申三月十五日,与主事缪沅交盘,库中止银二千三百余两,又钱作八百,国家之贫至此,可发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饷为令,或论省坐派,或官坐派,无虚日。至三月十八日始发帑金二万,赏守城军士,银未及发而城破矣。

由于明王朝财政捉襟见肘,囊中羞涩,明军不止欠饷,后勤装备,武器补给都无法正常保障,辎重,粮草都是能少就少。这样的军队,谈何战斗力?

3.明朝政治腐朽,党争,阶级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改朝换代迫在眉睫。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的延续。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一个新生而又强势的游牧民族政权崛起于满洲的黑山白水,这个军事集团年轻,进取,充满活力并极富战斗力。而此时的明王朝,已经离建国210多年,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穷途末路,宛如一个暮气沉沉,行将就木的老人。

此时的大明朝,朝内:皇权衰落,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从万历十四年申时行上疏请求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开始,东林党、阉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粉墨登场,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愈演愈烈,直至明王朝灭亡。

朝外:地方豪强,军阀势力膨胀到可怕的地步,开始不停中央号令,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打倒后,随之他的执政理念,各种新政也被打倒。土地兼并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国家的资源,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大官僚阶级手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绘明王朝上层统治阶级的末世之像:

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4.天灾连连

和满清作战期间,明朝的运气不太好,遇上了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时期以及连续多年的大旱。是老天爷要灭亡大明。

寒冷

明末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寒冷。

四川通志: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夏五月,四川天降大雪,积数尺,树枝禾茎尽折。

云南通志: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公元1601年)年九月,云南大雨雪。

云南通志: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四月壬寅,贵州暴雪,形如土砖,居民片瓦无存者。明史: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甚寒,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

云南的天气,一般都是四级如春,气候宜人,而史书上却多有云南寒冷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天气恶劣到了什么地步。

大旱

在嘉靖朝,就已经出现了大旱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以下是相关的历史记载:

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湖广大旱,殍流无算;腾衝亦旱。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华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饥人相食;四川亦大旱。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山西大旱,民饥;怀庆、延安、沔阳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黄安及广州大旱,民饥,南宁尤甚,死者白骨叠立。

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山西静乐旱,广西阳朔县旱饥,民变。

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山西大旱;陕西西安旱饥,饿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东连岁大旱,天下大饥,人相食,盗贼破邑城;浙江嘉兴、绍兴旱蝗,诸暨旱。

接二连三的寒冷,大旱导致颗粒无收,无数人冻死饿死,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并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同时产生大量的流民,最终聚集在一起后四起作乱,杀人放火,攻城略地,从而导致明王朝的灭亡。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被国内的天灾人祸,旱灾蝗灾,农民起义等搅得焦头烂额,又哪有精力腾出手来对付满清铁骑?

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活得通透”恐怕没有金科玉律,“左右逢源”是通透,“难得糊涂”也是通透,“八面玲珑”亦可为通透,通透不在别人的评价,而在自己的内心。列举几个影视作品中个人认为“活得通透”的例子吧。案例一:《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和珅

在我看来,和珅是活的通透的典型,他深谙为官之道,更是懂得在军机大臣这个位置上和珅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该如何取得皇帝的赏识。

历史上和珅是一个大贪官不假,但是在乾隆时期,和珅的处世哲学值得很多人学习,他能够洞悉皇帝的心思,很多时候皇帝不好意思开口的时候,和珅会替皇帝说话,皇帝不好做的事情,和珅替皇帝做,有任何的锅和珅替皇帝背,和珅不是小聪明,而是真正的大智慧。

和珅对上有一套处世哲学,对下自然也有另外一套处世哲学,对敌人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对对手同样如此。

和珅非常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非常的努力也很用功,他精通满汉蒙藏等多种语言文字,对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等也都融会贯通。

和珅有着富家子弟的涵养,也有着小人物的洞察力和谄媚手段,和珅可以说把一切都看的非常的通透,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其实也是心知肚明。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和纪晓岚是一对死对头,两人整天勾心斗角,互相拆塔,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乾隆皇帝真的要杀纪晓岚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都没有人敢为纪晓岚求情,但是和珅去站出来为纪晓岚求情,这是因为他知道,皇帝根本不会要真的杀纪晓岚,所以和珅这一出来为纪晓岚求情,深得皇帝心意。这样的和珅,怎么能够不左右逢源呢?

和珅或许唯一算错的就是没想到乾隆会那么快杀了他,和珅也没有想到乾隆皇帝一直纵容和珅,原来是为了自己的儿子着想。即便是最终和珅没有善终,但是他这一生,洞悉官场,熟知人情,怎么能不说他活的通透呢?

案例二:韩剧《城市猎人》里的金娜娜

韩剧《城市猎人》可能让一众少男少女疯狂,尤其是男主人公李润成更是成为了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不过我想说的是,这部剧中的女主人公金娜娜也能算得上通透的一个例子,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的追求。

首先来说,金娜娜开朗乐观,有着极其强大的内心。自己的母亲因为出了车祸去世,父亲成为了植物人,还在上学的金娜娜几乎就是个孤儿,但是她却一直守着自己已经破旧不堪甚至是成为危房的家,为给父亲续命欠下了大量的外债,自己要打好几份工来还账。

面对上门催债,金娜娜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人生,如果换成了别人真的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坚持下去,但是金娜娜却有着开朗乐观的心态,她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如此的乐观真的让人敬佩。

其次,金娜娜敢爱敢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是什么。面对李润成的帮助,金娜娜和李润成讲的非常清楚,不轻易的接受对方的帮助,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非常的清楚,她一心想要和他父亲一样,进入青瓦台当一名警卫员,而且实现了之后她非常的珍惜。同时她也非常的希望去查清当年父母出车祸的真相。

面对和李润成的感情,她也是毫不回避,敢爱敢恨,喜欢就是喜欢。对于金娜娜来说,真的是一个活的非常清楚的女孩子。相信对于很多看这部剧的男生来说,或许真的都希望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女朋友。

案例三:电视剧《琅琊榜》里的纪王爷

纪王爷是绝顶聪明,却又是“难得糊涂”的代表。梁帝当年争夺皇位,最终在梁帝的众多兄弟中,单单纪王爷活了下来,这就足以说明他具有足够的能力在乱象中自保,也充分说明了纪王爷摸透了梁帝生性多疑的特点。

纪王爷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去争夺王位,在梁帝登基之后,纪王爷更是远离朝堂,一副闲云野鹤的样子,整日在府中欣赏歌舞,泡温泉,对于纪王爷来说,野心真的是很奢侈的东西,所以他干错放弃,活的洒脱,活的潇洒也不失为另外一种人生。

即便是纪王爷远离朝堂,不问朝堂各种事情,但是他却可以洞悉朝堂发生的一切,当林殊归来之后,纪王爷被“利用”过次,但是纪王爷始终不说透,他有着自己的判断,也有着自己的处事哲学。

妙音坊杀人案,纪王爷就在现场,作为重要的认证,纪王爷自然明确的说自己看到的,至于这背后有着怎么样的设计,有着什么样的目的,纪王爷什么都不管,因为他知道,朝堂之上的斗争,他只有独善其身,才能够真正的为自己留下余地。

另外还包括林殊设计救魏峥的时候,故意让纪王爷看到,最终纪王爷到了陛下面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情,纪王爷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但是纪王爷自然也知道背后有着怎么样的隐情,但是他认为应该救魏峥,这是他“难得糊涂”之处。

故事的最后,林殊在猎宫感谢纪王爷,纪王爷以为感谢的是他那几次作证,纪王爷说的话也很耐人寻味,他说“不用谢我,我直说了我看到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看到什么说什么,至于背后的事情,一概不管,也一概不问。

自从林殊重新归来之后,发生的一切或许都逃不过纪王爷的眼睛,但是纪王爷却什么都不说,这真的是大智慧,不争不抢,不辩不怒,不得不说,纪王爷真的算是活的通透。

总结一下:

关于“活得通透”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标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能够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自己的追求,那么这个人就会认为自己“活得通透”,反而是想要而不得,可能认为自己很失败,很迷茫。所以这恐怕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心如止水,是否真的感觉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人真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就不会后悔。

你还认为谁可以称之为“活得通透”呢?

DNF你们创建了多少角色了?

很少玩了,以前玩主要是玩那个格斗场,玩多了也慢慢的腻了,后来又觉得难升级就更是懒得玩了,到现在有个角色最高级66级,也可能是年级上来了就觉得…………………

现在美国股市熔断?

隔岸观火,不要再出手帮他们了,因为一旦他们缓过劲来,将会对中国下死手的,对美国这样的白眼狼中国不会也不应该再救第二回了,0八年救过他们后,他们转过头来就全面反制中国,对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之国,我们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了。我们做好自己的事,看着美国的泡沫经济崩溃,防止受其经济崩溃冲击波的影响,筑好防波堤,是当今中国主要任务。

如果慈禧不跑?

自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朝被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露出了他看似坚硬外壳下脆弱的“血肉”。西方列强们犹如鲨鱼闻见了血腥味,疯狂地扑向了这个衰弱的帝国,要从他的身上咬下一块肉来。而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从1961年开始垂帘听政,掌控权柄,一直到1908年病逝,总共执政长达48年。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国家打着各种借口对中国进行瓜分、欺凌,慈禧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做出各种的退让,实在是糊弄不过去了,宁愿割地赔款,也从来没有说“不”。唯独在1900年,这位对外国软弱了大半辈子的老太太,难得地“强硬”了一回,同时向英、美、法、德等11国宣战,企图重振清朝国威。可惜的是,现实狠狠地给她上了一课。她的宣战,招来了八国联军侵华,攻陷了北京城,让她险些丢命,更是使这个苦难的国家陷入了更大的苦难之中。

那么,如果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慈禧继续强硬一把,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呢?

事实证明,慈禧不死磕八国联军,而是选择西逃是一个“英明”的选择,起码站在她自身的角度来说,这真是一个对的选择。如果她选择死磕,估计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条”,毕竟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慈禧的“不配合”,对外宣战的也是她的主意。慈禧是在北京城沦陷了之后才仓惶出逃的,证明她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再不跑,被八国联军俘虏已经成为定局。八国联军为了维护自身在中国的利益,肯定会把“不听话”的慈禧给换掉,扶持另外亲近“听话”的傀儡做统治者。而失去了权势的慈禧,能有好下场才怪。

在名义上,清朝的皇帝是光绪帝,也给他举行了“归政”典礼,可是在戊戌变法后,光绪被慈禧软禁了起来,慈禧仍然是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自“甲午战争”后,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局势进入白热化,他们只热衷于摄取自己的利益,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朝廷很是淡漠。特别是在“戊戌变法”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质疑慈禧太后执政的合法性,并且提出了质疑。

到义和团发展起来后,西方国家只是一味强调镇压义和团,同时公使团又对政变后的新政权及"己亥建储"持蔑视态度,由此误导清廷以为列强有推翻慈禧太后、复辟光绪的企图。这使得慈禧太后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决定利用义和团“先下手为强”,给西方各国来一下“狠”的,于是慈禧强硬地向西方11国宣战。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的诱因之一。

慈禧的强硬宣战其实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她高估了自身的实力,认为几十万的义和团成员能灭得了西方列强的军队,导致了北京城被破,她自己也险些被俘的惨事。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各省设立督抚,总管一省军政大权,再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布政使掌管官吏考核与财政统筹,按察使控制着司法事务。他们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直接对朝廷中央和六部负责。这一套成熟的“督抚制度”,使得清朝皇权实现了高度集中。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特别是太平天国等一系列起义以后,清王庭在层层打击下,皇权权威被日渐削弱。加上当年骁勇无比的满清八旗,由于多年的享福,已经变成了一群只会“斗鸡遛狗”的老爷兵,已经失去了祖先的英勇,不堪一战。而全国数量庞大的绿营兵又是弊病重重,缺乏训练,战力堪忧。这就使得清朝不管在对内或者对外的作战中,都是屡屡失利。

无奈下的清王庭只好放弃开国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以满驭汉”的用人原则,开始重用汉人,并且让他们就地组建“团练”,成立地方武装。而朝廷由于财政紧张,无法发放巨额的军费,逼不得已下只好允许督抚们“就地筹粮”,还给予了他们征收使用关税、田赋附加、官业官股收入、发行纸币、铜元余利、举借外债内债等财政收入的权力。

清政府的这一举措,虽然极大地抑制了起义军的发展,但也使得汉臣督抚们受到重用,掌握军权。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清末期的强大军队就是这时组建起来的。而后经过曾国藩、胡林翼等督抚积极改变旧制,最终彻底掌握了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使得地方的军令政令得以统一。这一改革也将皇权削弱到了最低点,使得清朝廷失去了对这些手握军政大权的督抚们失去了实际的控制。

随着清朝廷的衰弱,各地方督抚们纷纷“拥兵自重”,隐隐有脱离朝廷,割据一方的趋势。1900年春,慈禧对外宣战后,掌握了军权的督抚们,迅速做出了反应,只不过他们的反应完全脱离了慈禧的掌控。

在慈禧的设想中,当时的清朝虽然已经没落,但是各地的新军经历长时间的训练、实战,洋务运动又更新了军队的武器,应该具备了和西方国家一战之力。加上京畿之地还有着几十万忠于她的义和团成员,旧臣们把这些人吹嘘得“刀枪不入,炮弹不伤”,可以克制洋枪洋炮,慈禧信以为真,还给义和团的几位头目加官进爵,好好犒赏了一番。

除此之外,守卫北京城的军队阵营也是堪称豪华。由慈禧和顽固派们在1899年编组北洋各军而组成的武卫军,全军人数高达8万人,全部装备了新式的热武器;还有虎神营的3万人,甘军的2万人,他们都算是经历过战阵的军队,并且这几支军队都算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也是慈禧敢硬气的根本所在。

可惜的是,慈禧没能完全察觉到各督抚们的小心思,还整日沉浸在奢侈的生活中。其实在戊戌变法,光绪帝被软禁后,各地督抚就对朝廷丧失了信心。加上新民主思想的冲击,使得他们都起了割据一方的心思。其中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早早地就在秘密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他们还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1900年6月21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用光绪帝的名义,同时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并且朝廷把宣战诏书下发到各地方,命令他们开始备战,集结部队应付来犯之敌。

但是这封宣战诏书被邮政大臣盛宣怀扣押了下来,只给了各地的督抚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这就使得各地的军队,都没有向北京集结。而且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直接发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直接: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紧接着,刘坤一、张之洞、 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一起结成联盟,称东南互保。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帝敕令是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 邪术不可信, 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 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就这样,东南互保联盟结成,他们与联军达成了协议,只要不侵犯东南各行省的利益,北方咋样他们都不会出兵,连总统人选都选好了,就等着慈禧和皇帝的覆灭,李鸿章就可以出来主持大局了。这已经是光明正大地“起义”了,东南互保的地域是清朝最富庶,也是军队最多的区域,他们的宣布“自保”,清朝就少了大半壁江山作为依靠。可即使如此,慈禧仍然没有向西方国家“服软”。

6月,八国联军齐聚天津,攻陷了大沽口炮台,7月初开始围攻天津。至7月14日,联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攻陷了天津城,并且获得城中府库库存的大批军火。在休整几日后,联军开始向北京城进发,一路烧杀抢掠,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原来宣称刀枪不能伤的义和团成员,在洋人的枪炮下,成片成片的倒下。他们扛着大刀长矛向敌人冲锋,跟送死没两样,很快就全部溃散。

8月13日,联军的16000人抵达北京城下,开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按理说,北京城内城外的军队多达10多万,面对联军的一万多人,武器也不算落后太多的情况下,不算战而胜之,守卫京城应该没有问题的。慈禧也对他们寄予厚望,开出了高官厚禄奖赏得胜之师,同时也贴出赏文高价悬赏杀洋人,以鼓励民众协助守城。

慈禧此时估计已经有点后悔了,她想不到自己的军队和义和团成员如此的不堪一击,这么快就被联军打到了北京城下,连反应都来不及做,调兵也已经来不及,况且也没有什么兵调集了,只能靠京城的守卫军了。现在是骑虎难下,就算要议和也必须打赢了这一战才能谈了,慈禧应该已经做好了死磕联军的准备,只要首战告捷,局势就会出现转机,那些袖手旁观的督抚们,就会派兵来剿灭联军。

可惜的是,慈禧难得的一次硬气,她手下的八旗子弟兵们却没“硬”起来。14日,英军率先攻破了广渠门,“武卫军”“甘军”“虎神营”“义和团”等各支武装力量,共计10多万人,连一天都没守住,就迅速溃散了,兵败如山倒,北京城宣告陷落。城破后,这10多万本该保卫大清的溃兵,立马变成了土匪,也在城中沿路抢劫,北京城在联军和溃兵的肆虐下,乱成了一锅粥。

紫禁城中的慈禧,做好了死守的准备,却没有死守的实力。在得到城破的消息后,于次日清晨,带着光绪帝和1000多皇宫中人,仓惶出逃。这应该是慈禧这辈子最狼狈的一次,出逃时由于保命要紧,基本什么生活用品都没带,代步的工具也没有,就撒丫子狂奔。平常锦衣玉食,如今只能混点小米粥,还要时时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一路狂奔,直到西安才停下来。

慈禧深深地知道,这次宣战是由于自己引起的,并且自己已经与西方各国彻底闹翻了,再无转圜的余地。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想着扶持一个听话的人做皇帝,或者把光绪帝复辟也不错,但他们是绝对不会再留下慈禧的命。另外,东南各行省已经算是起义,并且推选了李鸿章为新任“总统”,就等着慈禧被灭,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向全国宣布了。在这种内外交困,都想要她命的情况下,慈禧不跑更待何时?

北京城都破了,慈禧还留下来死磕八国联军,除了送死外,几乎没有别的结局可选。但她也算是“死磕”过了八国联军,毕竟她是在北京城破后才跑的,按照她惜命的性格来说,做到这步已经难能可贵了。事实证明,慈禧这一跑,对她自己是有好处的,起码多活了几年时间。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syysh.com/cfpaiweihao-2617.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