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配资,为什么说炒股票炒的是一种心态

英雄联盟 131

无道配资,为什么说炒股票炒的是一种心态?

心态这个很重要,确实最难的。

很多人,进入股市,都是抱着赚钱的动机来的。总以为每次3%到5%就卖,持续盈利,觉得股市应该是发财造富的乐土。

无道配资,为什么说炒股票炒的是一种心态

答案是肯定的,同时答案也是否定的。

对于创始成员来说,一上市便是巨额财富。但是对于散户来说,你的这个想法就是,财富创造的秘密~复利增长,仍然需要持续修炼。

3%,看似简单。但很多因素,让你没有办法保持这个收益率,并持久稳定盈利下去。

真正入市买股很多年的人,才会真正感觉到你这个想法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本来想说不切实际,或者痴心妄想,感觉还是留点余地,?)。

上干货,理由如下:

1.股市运行都是周期性的,大致是正态分布形态,就是“钟”型。

你可以用所谓“波浪理论”,5浪上升,3浪下跌,会到原点。

也就是说,你的买卖点,能否稳定盈利,要看你的交易是属于股市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例如,最让人热血沸腾的牛市,始于2005年11月从1091点,终于2007年10月的6124点,2年涨了近6倍,每天涨停股被买到的概率应该非常大。这时候你还会3%个点就卖了吗?

再说接下来的2008年大跌。

从2007年10月6124一路跌倒2008年10月的1664,差不多跌回原形,也是5.6倍的样子。这个时候往往吃到跌停就是家常便饭了。

再举例子,就是近在2015年7.8月份的,查配资爆仓,以及2016年初的熔断机制。那我真的是千股跌停的胜景啊,指数都要熔断了。

2.个股红包不断送,也是地雷满天飞

如乐视网,2015年1月7块多钱,到5月涨到44.71元,5个月不到涨了6倍。如果你每天都买卖同一只股票,那它一方面是处在上涨周期里,你捣鼓来捣鼓去,除了交印花税和手续费外,实际收益大打折扣,你的心态还是平静的吗?

还是说乐视网,现在说说下跌。从44.71最高点后,一路跌,知道目前1.65元。上天如此眷顾。中间,还穿插贾跃亭和孙宏斌的故事。

如果说,乐视网下跌你还可以补救,跌了百分之3就卖了,就完事了。那么如果你不幸,买了堪称地雷的长生生物,那么很不幸,你都没机会逃。从2018年7月高点25.30开始,连续跌停,注意看,是连续跌停啊,跌到2019年3月的1.43元。可以说跌到什么都不剩了。

3.再说说日内交易的心态,和T+1制度

早上9点半,你发现哇,今天狗屎运,大盘天空高开,你买的股超过了3个点。你就卖了。

那么今天你是干嘛去呢?还会打开软件看吗?你发现你早上卖的票涨停了。你懊悔不已。第二天,又是高开了,你觉得今天还是会冲高,没卖。结果,下午1点跳水了,你日内浮亏,你会选择割肉吗?如果你是上午卖了,下午考好另外一只,买入了,却仍然指数跳水,那么T+1制度,只能让你坐吃浮亏啦,可能还是会不幸吃个跌停,特别是在大盘下行周期里。

我仅仅举了A股最为常见的情绪。真的是,入市需谨慎。

不经过几个熊牛交替周期洗礼的散户,不是合格的散户。哈哈?。共鸣的朋友,点个赞?!

炒股要多久才能真正悟道?

今年是入市的第十六个年头了,心如止水。

前十年在股市里,浮浮沉沉的寻找方法,最近六年才开始真正地理解这个市场。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自己花了十年,经历了股市的种种,才算是悟道。

在我的理解里,股市中的悟道,往往就在一瞬间。

从小就对股票有兴趣,十岁的时候就在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看着交易屏幕了。

家里的老韭菜们,都是给我指引方向的引路人。

很幸运地在2006年的牛市起点入市,因此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时运给的一桶金。

自己觉得掌握市场的方法,知道市场的规律了,所以当时自信满满。

而当行情受挫,开始亏钱的时候,又会怀疑自己的方式是不是错了。

十年的时间,一轮轮大大小小的牛市熊市,就这么反反复复的经历着,不同的方式方法,一次次的摸索着。

做过长线,玩过短线,尝试过投机,沉迷过波段,经历过价值投资,也经历过不讲理的击鼓传花,亏损股恶意炒作,重组并购满天飞,相信技术,也研究过基本面。

十年时间,虽说最终是赚钱的,但大部分其实,都是靠时运赚了点钱。

如果从悟道的角度来说,这十年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那一瞬间的领悟,是从2016年的熔断后,突然开窍的。

当市场无厘头地来了一次次熔断后,我开始重新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市场到底本质是什么,到底是怎么样的现状,能出现如此的恐慌。

当然,每个人对市场的看法是不同的,理解也都是不同的,我只能说说我的观点。

在历经一轮轮牛熊,各种不讲理的上涨和不讲理的下跌后,我悟道了市场的几点本质。

1、股票市场的本质,其实是资金,其他都是浮云。

曾经在股市里跌跌撞撞,一直在想,股市为什么会涨,会跌,股票为什么会涨会跌。

是政策吗?是上市公司业绩吗?是题材吗?是概念吗?还是什么重组预期?

兜兜转转才发现,原来涨跌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资金。

股市的本质,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

一支股票涨不涨,资金说了算,即便基本面再好,没资金买入还是照样跌。

但是,资金本身也是在博弈的,你不买,我可以买,市场的资金太多了,很容易达成一定的共识。

股价的涨跌,就是资金在博弈过后,达成共识导致的。

但是资金为了赚钱,大部分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和散户对立,而不是站在一起,帮助散户赚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股市中能赚钱的散户,终究只是一小部分。

即便行情很好,资金也会因为要割韭菜而割韭菜,把行情打下来。

2、政策能呵护市场,但目的在于融资,而且政策不能主宰市场。

关于市场的政策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吃了政策的亏。

每一次下跌的时候,政策就会频繁地吹暖风,让人感觉似乎跌不下去了。

政策的暖风,其实目的确实是为了呵护市场,但是呵护的不是股民的钱包,而是IPO。

A股市场的曾经,是会因为股票的下跌,而出现IPO停摆的。

要知道,IPO停摆,意味着优质的企业上市的路就被阻断了。

所以,市场在出现一定程度下跌的时候,就会开始吹暖风,以呵护市场。

但是所谓的暖风,从政策方面到引导资金入市,有很长的周期,所以政策根本很难救市。

真正主宰市场的,依旧是用脚投票的市场资金。

政策之所以不能主宰市场,主要还有一点,就是货币本身不被鼓励流向金融市场。

从政策导向来看,他们更愿意把钱放到实体经济里去,而不是在股市里去抬高股票的市值。

3、这个市场有人要赚钱,就必须有人亏钱,涨上去就一定会跌下来。

市场的本质,是有人赚钱必须有人亏钱,并不是说大家可以合作共赢。

当大牛市来了,每个人账户里的股票市值,都会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当全民还在狂欢的时候,你应该发现,整个市场里的钱,其实不够所有人在高位套现。

所以,每一个牛市的背后,都是一个熊市,这是一个必然。

因为资金赚了钱,它是要撤退的,是要落袋为安的,而不是一直放在账户里看市值。

只有当市场里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整个市场资金特别充裕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推升股市的上涨。

但问题是,股票市场的资金是多了,没有长高,而是长胖了。

因为这些资金的入场,都拿来填补市场融资的空缺了。

这也是这个市场为什么十几年了,仍然在3000多点徘徊的主要原因,资金不够多。

股票市场不是蓄水池,而是部分资金捞钱的财富抽水池。

4、市场里有一些资金,是必须要赚钱的,所以散户总体一定是会亏钱的。

这个市场里,有一些资金是必然要赚钱的,这个我想股票做久的老股民都懂的。

有一部分资金,拥有绝对的资讯能力,会在股市危难的时候入市,在股市相对巅峰的时刻离场,然后赚到它们该赚的钱。

当然,还有一些绝对的主力资金,同样会从整个市场里不断地捞金抽水。

可以这么说,股票市场里永远是大鱼吃小鱼的故事,散户作为小鱼群体,虽不会全军覆没,但大概率是要亏钱的。

10%的散户能真正意义上赚到钱,这个概率是差不多的。

其余90%,或许也不一定会亏得很惨,偶尔也能赚一点,但经过时间洗礼,最终落袋的钱,还真不会太多。

所以,这个市场里一定要做到头部的10%,才有机会长久的生存。

5、防范股市恶意炒作导致的金融风险,比起呵护市场更重要。

最后一个本质,就是市场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远比对市场的呵护更重要。

换句话说,叫做怕涨不怕跌。

市场跌的时候,虽说股民怨声载道,但不会存在任何的风险。

大家亏钱的时候,反而会关闭股票账户不看,然后更努力地去工作赚钱。

这种行为,其实是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相对健康的。

而市场在大涨的时候,整个朋友圈都沸腾了,人人都怀揣梦想,入市淘金。

当整个市场,都弥漫着靠炒股能赚钱,靠炒股能致富的风气时,金融危机就要来了。

因为实体经济在股市中没有拿到更多的钱,却要背负更高的股价,也就是更大的责任。

人们的工作意愿降低,投资意愿飙升,也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一旦股市崩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去维护市场稳定的,一定会带来风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市场防范恶意炒作,反而成了更重要的事情。

关于所谓炒股的理论,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见解。

1、所谓炒股的方法,其实每一套都有用,但前提是能理解,并熟练运用。

在股市里,看到过太多人用自己独特的炒股方法赚钱了。

讲得俗一点,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能赚钱最重要。

每一套方法都是有用的,但为什么我们去学习,去运用,却还是容易亏钱。

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模仿别人徒有其表,不能掌握精髓。

股票交易特别复杂,有时候一个起心动念,都会改变交易的结果。

正因为理论方法是别人的,所以别人能赚钱,你却不能,因为你是一知半解的。

只有你自己,运用这个理论框架,在市场里实践无数次以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

只有你熟练运用之后,才有可能靠这一套方法去赚钱。

而当你赚钱的时候,这一套方法,早已经不是你当时学的那套方法了,而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你的独门秘籍了。

这也是一种悟道,悟出属于自己的赚钱之道。

2、所有炒股的方法,最终都是赚钱概率多少,没有百分百的赚钱之道。

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百分百赚钱的炒股方式,不然所有人去复制一下,就都能赚钱了。

即便利用工具,我们把一些成功的交易经验,去做模型量化,最终赚得无非也就是那么一点交易差额。

说白了,机器能赚一些市场情绪的钱而已。

所以,我们要明白,所有的炒股方法,其实最终的结果都是一个词,概率。

当你买卖交易的赚钱概率,超过50%的时候,你就有比较大的赚钱机会了。

如果你能把你的方法论打磨到赚钱概率超过60%,甚至70%,那你就有可能把市场当成是私人的提款机了。

交易的次数越多,结果就和概率越接近。

3、短线靠的是天赋,长线靠的才是勤奋,用对姿势很重要。

很多人可能会很诧异,觉得短线交易靠勤奋,长线交易靠研究才对。

但现实情况是,短线交易靠的是天赋,是对于市场情绪感知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所以,短线高手一定是天赋型,学是学不会的。

如果一套所谓的理论,可以在短线交易中被复制,那真的靠机器去交易,就能赚钱了。

短线的高手,一定是凌驾于机器之上的,能比机器厉害的,就是天赋了。

而长线交易本身,是需要研究的,而且是勤奋的研究。

因为一家企业的成长是动态的,行业的变化也是动态的,需要不停地研究。

即便是做长线,也不存在什么无脑持有一说,要根据一个个动态节点,去研究市场风向和企业的基本面变化。

4、不要去听信别人的理论,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在股票市场里,一定不要去听信别人的言论。

不是说别人的话没有任何道理,而是别人的精髓你学不会,同时很耽误你自己去悟道。

方法最终都必须是你自己实践出来的,不要指望有人可以带着你做股票。

因为当他顺风顺水的时候,你会跟着他,但当他出现逆境,或者你面对逆境的时候,就会动摇了。

你会迷茫,甚至会发现自己最终一无所获。

要么就是离开别人你不会炒股了,要么就是发现跟错人了,学了半天还亏钱。

所以,这不是别人的理论对错问题,而是你在股市中的自我成长问题。

5、亏钱没关系,有没有经验的积累,能不能进步才最重要。

最后一点,所有人都在股市里亏过钱,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股市里犯错,可谓是家常便饭。

犯错真的一点都不可怕,最怕的是能不能通过犯错积累经验。

每一次交易的失误,我们都可以去做总结,为什么股票的走势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股市中,自身经历的经验,是最宝贵的,是别人不能给你的,是你进步的根本源泉。

只有减少自己的错误,降低亏钱的概率,才能在未来的交易中赚到钱。

炒股亏损你觉得输在了哪里?

任何人进入股票市场,没人想着亏钱出去,大家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赚钱”。但是,接触股股市的人都知道股票市场的钱并不是那么好赚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经历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折腾后,有的得以苟延残喘的活了下来,而另外很大的一部分人却又在股票交易市场中多次摸爬滚打后,损失惨重,因此,对市场丧失了信心,因而最终又被市场所淘汰。其实,大家所有人包括最后骂骂咧咧离开市场的投资者都没想到会落到如此的局面收场。大家一直都有那份不服输的劲,久久憋在心里,都无法撒泄,但是,最终还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即输给了市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聊聊最终的亏损到底输在了哪里。

认知决定输赢

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理性投资。在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中,第一句为“技术分析的基础的是在一个有效市场里,市场行为变化会包容消化任何一切行为信息。”由此可见,市场的行为变化是最为首要的。即市场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是市场本身行为的反映表现。作为投资者而言,切勿自主枉自臆造市场的的行为变化。市场的变化结果是市场合力作用结果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并不受任何人的主观行为所控制。所以,交易过程中,任何时候投资者都要选择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理性投资。即市场最大,顺应市场的方向去操作。

定位决定输赢

投资者而非投机者。资本市场中股市存在及产生的本质意义。股市其实产生的本质意义一方面是解决了各类企业之间融资再发展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解决了投资者的投资者的问题。换个角度说一个是需要钱发展企业,另一个是有富余的资金,但是需要更好的利润回报,因此才愿意买入该企业的股份并持有,选择把资金借给企业搞发展,让企业为自己打工。

股票投资一方面是获取在公司盈利分配中得到的股息和红利的收益。另外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在股票价格的变化中所得到的差价收益。因此,这里重点阐述的是以投资的方式去对待股票市场。把自己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而选择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买入并长期持有。

炒股非“炒”股,即股票市场是投资市场。要想真正的买股票能赚钱必须该公司确确实实能真正的赚钱,投资者买入后才可能获得“收入收益”和“资本利得”。其实我真的很不能理解的就是很多投资者把股票交易用“炒股”俩字来定论。因此,买一个公司的股票要把这个公司当做自己实际经营的企业去对待,只不过买了公司股票代表的是你花钱让别人来帮你打理和经营公司。那么你肯定是希望这个企业能赚钱、能有好的发展,那么你建立的公司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你投入的资金成本能产生有效的产出,即赚钱了才能体现公司的价值。所以,股票市场是以投资和融资为导向的,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则就是炒股非“炒”股,而是属于投资。这是我们作为投资者的定位。

心态决定输赢

心态决定格局,格局决定输赢。“不以涨喜,不以跌悲”——调整心态,乐观应对。股票本身就是涨跌参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交易能做到股票一买入股价就上涨,一卖出股价就下跌。除非你的资金体量足够的庞大,你的买入与卖出会引发市场的涨跌波动。可很多投资者显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还不足以达到影响价格波动的能力。所以,对于交易而言有利可图就好,不奢求每次都要买在最低点位置,也不奢求一定要卖在最高点位置。只赚自己认知以内的钱,只赚自己该赚的钱,只赚自己能赚到的钱。

切勿把投资交易当做赌博操作。妄想一夜暴富,不可取,妄想一支股票翻个多少倍,实则不现实。股票交易,盈亏同源,风险与收益并存。你想要在股市中快速赚钱,那么就要承担相同程度下的亏损。你有一夜暴富的想法,股市同样也会以一无所有的形式回馈给你。所以,如果你没有要失去所有财富的决心,那么,希望你完全打消掉“赌徒心态”。否则股市不但不会成为你的印钞机,反而将会成为剥夺你所有财富的收割机。

买卖决定输赢

低点买入高点卖出,坚决杜绝追涨杀跌。股价的上涨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喜兴的事情。不管是好公司和差的公司,你买入该公司的股票能赚钱的情况是不是该公司的股价能出现上涨,公司的市值增值才能带动你的资产增值。而且,前面也说了肯定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即便是趋势再好的个股,也有下跌调整的时候。即便是趋势再好差的个股,也有上涨的时候。而一般短期头部和底部都是由于交易情绪被激活,交投活跃后,都是由群众大众的集体跟风买进卖出所造成的。因此,在交易中一定要把握好合适的买点和卖点位置,避免买入后参与短期顶部的调整,避免卖出在趋势反转的底部。即——低买高卖,谨防追涨杀跌。

仓位决定输赢

分仓操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有100%的正确操作吗?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回答YES。就拿股票市场来说吧,自你开户的那天开始证券公司就明确的告诉你了“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里的鸡蛋就是我们所说的资金的仓位,而篮子就指的是某支个股。如果把所有的资金都压在一支个股身上,这种操作其实有很大赌博的成分。若是全仓孤注一掷,即使这支股票有99.99%的上涨机会,倘若一旦出现剩下那0.01%的下跌风险,其实都不是我们投资者所能承受的。况且,这还是在拥有99.99%的成功率的条件下,据了解我们很多投资者的操作的成功率都不足于50%,所以,如果不懂得仓位的配置,那么,交易中的风险将无法被有效分散。一旦操作失误将全盘皆输,导致一无所有。

策略决定输赢

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对于交易而言,上面也说了没有绝对100%的把握。而策略就是我们交易过程中对于买入、持股、卖出等的操作有一个计划性的应对措施,提前布局好交易策略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各类突发状况。如个股的操作符合预期该怎么做,不符合预期又该怎么做。这一切都是有提前制定的策略,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是有提前预知过并且提前制定好应对策略。即——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做有计划的交易,做交易的计划。

总结:综上所述,针对于股票交易中,投资者亏损的情况,其实也原因也很复杂的。总结来看比较常见一般就以上几种情况。我觉得投资者要想改变长期亏损的问题,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投资者应该尽力去改变的。只有彻底更改投资者才能在交易的道路上中走的更加长远。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请问你如何看待或理解康波周期?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如果政策制定缺乏独立性或是缺乏权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做一个成功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实际上并非易事。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做正确的抉择以突出重围,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斗志以及政治头脑。

很多人会觉得,宏观是多宏大的东西啊,跟我们个体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宏观经济规律中度过一生。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预判宏观形势,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到底该选择学哪个专业?选择哪个行业就业?何时买房,何时买股票?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如果可以正确地对宏观形势有前瞻性认识,就可以在不同资产类别中进行动态配置,也可以适时并及时地调整业务布局。宏观分析的大局观树立,可以帮助我们高看低维:正如蚂蚁在地面上爬行,看不到前面的坑坑洼洼还是会往前爬。而作为直立行走的人类,在看到前面的坑坑洼洼时就可以选择跨过去或是绕过去。

伟大的周天王曾说过,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康波周期是经济成长过程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动。它不仅客观存在,还会对每个人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因为每个人的一生基本上会经历一次或两次康波机会,这种机会使我们得以分享技术革新的红利。而实际上,人生不仅是一场康波,还是一场超级债务周期。在“人生发财靠康波”的同时,如何在把握康波机会的基础上择机加杠杆实现个人财富增值,又如何择机去杠杆守住财富或许就需要依靠对债务周期的理解与把握了。达里奥在其新书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中就详细阐述了债务周期的分析框架。

著名对冲基金经理达里奥在1975年创立了桥水基金,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使桥水基金跃居对冲基金界前列。在对冲基金哀鸿遍野的2008年,桥水基金旗下的Pure Alpha对冲基金收益仍达9.5%,2010年收益率跃升至45%!2016年桥水录得年收益49亿美元,超越索罗斯、保尔森。作为一家宏观策略的对冲基金,桥水背后有一套很严密的宏观模型,掌舵人达里奥也将其对宏观经济周期的理解模型化。有了经济周期模型,就可以根据不同经济阶段动态调整资产组合,并通过资产相关性分散系统性风险,以实现纯阿尔法策略。因此,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研究宏观经济周期的意义不言而喻。在风靡一时的《原则》之后,这位对冲基金大佬再出新书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达里奥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什么问题?我们又可以从达里奥的人生与著作中得到哪些启发?很多人觉得,这书中没有提怎么炒股怎么赚钱啊。老子说过,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若有术无道,则止于术。债务周期分析框架的建立,更多的是道的层面,微观个体如何运用实际上是存乎一心的事。

一、专注宏观与历史的投资人

达里奥于1975年创立桥水,在他掌舵期间,桥水基金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达里奥和他的桥水在投资市场堪称传奇:19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使对冲基金界哀鸿遍野,而达里奥领导的桥水基金却获得了高达22 %的利润,达里奥因此也被誉为“十月英雄”。1995年,桥水基金的42个精英雇员管理资金高达41亿美元。在整个华尔街都分崩离析的2008年,桥水基金的整体收益率仍达14%。到了2010年桥水的收益率已跃升至45%。2016年桥水录得年收益49亿美元,超越索罗斯、保尔森,成为对冲基金界的神话,被市场公认为“最能赚钱的对冲基金”,达里奥也自然而然被拜为对冲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

实际上,达里奥是一个专注于宏观的投资者,他关注经济趋势,关注GDP、通胀、汇率和利率的变化。他也是个有情怀的投资者:预测到2007年次贷危机的他,曾一腔热血上访财政部,告知美国可能会面临一场严重的信贷危机,但是没有人在意他的预测。他为此又走访白宫,告诉政策制定者银行系统面临的潜在风险,但是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次贷危机发生,雷曼倒闭,政府高层才想起达里奥的预测和分析。很多人会觉得,宏观是多宏大的东西啊,跟我们个体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宏观经济规律中度过一生。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预判宏观形势,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到底该选择学哪个专业,选择哪个行业就业,何时买房,何时买股票?这一切选择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是一时起意,那无异于将人生交给别人或是命运。而宏观分析的大局观树立,就可以帮助我们高看低维。

达里奥是一个实践者,而非一名理论家。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除了分析宏观指标,达里奥会观察市场买卖双方对供需的影响,再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已经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与经济学理论相比,达里奥更热衷于对经济史的深入分析。在经济史的研究中,达里奥不断总结债务危机背后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基于债务周期、经济周期、商业周期的研究框架。达里奥也会寻找不同债务危机的异同,并思考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最终他将各种案例的总结整合为投研框架,再据此对新发生的经济问题进行判断并将结论运用在投资实践中。

在风靡一时的Principles(《原则》)之后,值2008年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达里奥再出新书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债务危机分析框架,使公众能了解债务形成的机理并减少未来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

二、达里奥的新书说了些什么?

达里奥对债务问题一直有一个隐忧:“债务问题就像是一种病,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发生”。通过计算,达里奥发现有许多美国公司已经难以偿还债务。债务的不可持续,终究会带来偿付的压力继而引发巨大的问题。

在新书中,达里奥先系统介绍了债务周期的分析框架,并对历史上的三个债务问题进行具体研究(1918-1924年的德国债务危机、1928-1937年的美国债务危机以及2007-2011年的美国债务危机),最后他整理了48个历史经济案例的研究概要。在达里奥看来,对历史上的经济剧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经济事件演化的因果规律。当面对新发生的经济问题时,就可以运用事先习得的经验去应对。而当下一次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也能更好地去应对。

那么,达里奥的债务周期分析框架到底是怎样的呢?

1、从信用与债务讲起

当信用增速下滑时,社会总支出减缓就有可能会引发较多的债务问题。这也往往是债务周期见顶的标志。而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则会加速经济衰退。一旦债务成本超过融资额,经济向上周期即发生反转。届时新的贷款增速会下滑,存量贷款的还款压力也会增大。支出和投资的减少导致收入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当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保险等借款机构就会面临巨大信用风险,政策制定者就只能对借款机构进行救援(这正是2008年的情景再现)。而影子银行的出现(包括信托、经纪商、SPV)又增加了信用风险在整个经济体的连锁反应。

2、长期债务周期研究框架

当债务增长超过收入增长时就会出现债务危机。对于债务危机,虽然央行可以通过降息应对,但当利率已经接近0的时候,降息的方式就不管用了。长期债务周期由若干短期债务周期(商业周期)汇总而成,在短期债务周期中,支出只受制于借贷意愿,当信用易得时,就会出现经济繁荣;反之则会出现衰退。而信用主要由央行进行调控:央行会通过降息使经济走出衰退。但是由于人性的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借钱而不是还钱,因此每轮周期的顶部和底部会比上一个周期产生更多的经济活动和债务。长期来看,债务就会超过收入增速,长期债务危机也就形成了。在长期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即使人们已经负债累累,债权人也仍提供大量信贷,这是因为债务周期上升进程是在自我强化的--支出增加使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使资本净值增加,资本增加又增强了借款人的借款能力并进一步推动支出的增加。影子银行的出现又进一步增加了信用的多样性,借款人在虚假繁荣的景象中举债支出。而债权人也自鸣得意地欣然享受着虚浮的盛宴。终究,债务攀升达到尽头引发债务问题。

债务相对收入增长达到极限时,债务周期便开始拐头向下。资产价格下降,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投资者因恐慌与谨慎而出售资产,债权人不再对债务人续贷。这一切最终将导致流动性问题,人们也会消减支出。由于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支出的消减就使收入开始出现下滑,这进一步使人们的借款资信下降。资产价格下降,也进一步紧缩了银行信贷。紧接着股市崩盘,伴随着失业及商业行为减少,社会的紧张情绪与日俱增。这种演化会自我强化甚至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不同于经济衰退可以通过降息增加流动性促进借贷增加,在经济萧条时降息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当利率已经接近0的时候,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无法增加流动性。

上述分析就是长期债务周期的动态演化过程。债务周期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实际上哪里有借贷哪里就会存在债务周期。

3、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控制从而避免出现大问题呢?

在达里奥看来,只要债务是以本币标价,债务危机就有得到控制的可能。根据他对历史的研究,债务危机未能得到控制主要源于2个原因:1)政策制定者没有做正确的事;2)做出政策调整会损害到一些人。处理债务危机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者能够知道如何有效运用杠杆,以何种速度释放风险,谁将会在政策调整中受益受损,同时还应确保政策制定者具备制定政策的独立性。

总结来说,历史上主要有两类债务危机,分别是通缩型衰退与通胀型衰退。

4、通缩型衰退

在通缩型衰退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会将利率下调到0。因为无法再进一步降息,债务重组和财政紧缩政策就会登台。通缩型衰退通常发生在向国内举债的国家。

1)周期早期

在债务周期早期,债务被用于商业扩张促进营收,债务增长并没有超过收入增长。此时的债务压力较低,资产负债表也健康,因此有充足的空间供私人部门、政府以及银行加杠杆。债务增长、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也均适度。此时的经济体也相对健康,也是投资确定性比较高的时候。

2)泡沫阶段

泡沫阶段,一切资产价格都在上涨,投资者、商业组织、金融机构等所有经济主体都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除了传统借贷机构以外还涌现了影子银行,共同促进债务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增长,人们越来越觉得通过低息融资投机“赚快钱”会很容易,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持有资产而非现金。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收入、资本净值以及资产价值增加,泡沫又会实现自我强化。此时借款人会自觉富裕,继续依靠杠杆进行入不敷出的支出。因为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借款与支出的增加可以促使收入增长,股票和其他资产价值的增加又使抵押品的价值增加,虚假的繁荣开始上演。这种上升波还会受到中央银行松紧信贷政策的强化:由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以通胀和经济增长为锚,在通胀和经济增长数据不佳时,央行就会动用货币政策提振经济,典型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最终央行通过渐进降息的方式使本不可持续的债务周期得以苟延残喘,但这无异于是嗑药止痛。泡沫预示着债务在不断接近极限,经济体的脆弱性与日俱增,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人们沉溺于非理性的乐观难以自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用债务与收入的比重去衡量是否将发生债务危机时不准确的:还要考虑到单个经济体的偿债能力,如果债务分布均衡会就比债务集中的危害性小一些。实际上,泡沫阶段是有预兆的:当社会群体都在躺着赚钱,当股票配资日趋增加,当人人讨论股票要创新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自我警示了。

3)顶部

物极必反,基于债务的资产价格上涨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终将发生反转。很多因素会导致市场见顶,但央行加息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有时候,是泡沫本身引发了通胀和经济增长,进而引发央行紧缩政策。有时候,紧缩政策是由外部驱动:对于那些对外债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一旦外资撤离就会引发流动性紧缩。当资产价格下跌时就会引发负的“财富效应”,放款人会担心收不回钱,而借款人会借新还旧或是无法展期债务。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将资产繁荣建立在债务之上。一般来说,债务问题会在经济见顶前半年出现。风险最大的那些借款人开始违约,放款人开始担忧,信用利差开始扩大,借贷增速下滑。此时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人们从高风险资产转向低风险资产。

当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以及反转(长期利率相对于短期利率处于最低水平),贷款增速放缓,人们也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但在顶部阶段的早期,信用系统中有些部分会受到影响,另一些部分仍然稳健,因此无法判断经济是否正在趋弱。不过央行加息和缩减信贷却在播下经济衰退的种子。一般而言,信贷收紧最快会出现在股市见顶约5个月之前。在泡沫后期,财富效应会产生深远影响:资产价格下降引起财富下降,财富下降引起收入下降,收入下降使借款资信下降导致借贷活动收缩。经济不景气也导致了公司盈利锐减,人们出售资产的行为又进一步磋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收入和财富最终都受到加速下滑的影响。

1)萧条

在普通衰退中(货币政策依然有效时),通过货币政策降息使财富效应逐渐转正,经济得到刺激后债务问题也得到缓解。但是在大萧条中,由于利率已经接近0使进一步降息空间非常有限,且汇率贬值压力也会制约货币政策。这也正是美国1930-1932年,2008-2009年间所发生的:2007-2008年美联储一直降低,但收效甚微。当大萧条出现时,债务违约和重组将重挫许多人,而对于借款机构而言就犹入灾难。大萧条阶段,会发生债务违约以及经济紧缩。回溯历史,在大萧条阶段可以通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政府给关键金融机构注资的方式解决,但这都远远不够。如何对待影子银行以及创新金融工具将非常考验决策者的决策水平。诚然,在萧条阶段难以避免出现经济萎靡,就业难度也会加大,但是实际上在萧条阶段也是个体休养生息的好时候。此时投资策略可以适当保守,在保持乐观心态的同时去研究是否新的产业和行业机会正在孕育。

2)去杠杆

抵消通缩型衰退的最佳方法是由央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及信贷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央行扩大借款的抵押品范围以及购买低质量或长期债务(债务货币化),直至名义经济增速高于名义利率。央行可以采用印钱的方式弥补信贷不足,而印钱的方式通常为央行购买资产(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等)。有些人会质疑印钱将产生通胀,实际上只要信贷收缩和印钱的效果可以达到平衡,就不会存在通胀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货币政策刺激被滥用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通胀型衰退(如20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对于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由于要保证本币比值稳定,采取印钱和资产购买的方式会困难一些。

3)推绳子

如凯恩斯的名言:“你不能推一根绳子”——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更像是在产生资产泡沫和货币乱局而非就业岗位。达里奥认为最佳方式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避免单纯的“直升机撒钱”,此外还可配合运用宏观审慎政策。

4)正常化

综合运用各种去杠杆举措之后,经济系统又会回归常态。一般来说,经济恢复正常化差不多需要5-10年的时间。而对股票市场而言,可能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回到前期高位(因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恢复需要时间)。

5、通胀型衰退

主要发生在外债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当海外资本流入放缓信用创造受到抑制。在通胀型去杠杆中,资本流出会抽干流动性,造成本币贬值以及通胀上升。近期发生的土耳其危机就是一个典型。

1)债务早期

当一国经济状况良好且具备投资发展潜力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一开始,债务水平还比较低,该国资产负债表也比较健康。随着出口创汇的增加,央行需要创造更多的钱来购买外汇(外汇储备增加),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本币供应,而本币的增加将引起资产购买或者借贷行为的增加。

2)泡沫阶段

经济向好以及资产价格上升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而资金流入又将进一步推升该国内资产价格。长此以往,该国成为“热钱天堂”,资产的过度购买创造了债务和股市泡沫。在该国的投资告诉增长并导致了收入整体提升,这使得该国的借款人的资信变得更好,借贷行为不断自我强化。发生通胀型衰退的国家往往高度依赖对外融资,他们需要持续的外资流入确保支出的不断增长。但是本币的持续升值会使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滑,而不断高企的资产价格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摇摇欲坠。

3)顶部

当热钱流入无法持续的时候,周期顶部及汇率保卫战就将上演。当经济预期反转时,将导致外资净流出从而对资产价格及本国汇率形成拖累。实际上,顶部也往往有许多突发因素产生,包括:1)出口收入下滑;2)进口成本上升;3)资本流入减少;4)本国居民想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当资本净流出时,将影响国内投资及消费,国内借款人的资信也会下降,这就更进一步加速了外资流出。

4)衰退期

在采取了支撑汇率的各种方式之后(包括动用外汇储备、紧缩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以及采取外汇管制),政策制定者一般会放弃保卫汇率而让本币贬值。央行不应该为了单纯保卫汇率就牺牲外储或者是过度提高利率,因为这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危害。实际上,本币贬值也会对经济有刺激作用。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有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同时会降低进口助益国内生产商。但是汇率贬值也是双刃剑,在所有被研究的通胀型衰退案例中,汇率贬值将使进口商品价格升高,从而引发输入型通胀。同时汇率贬值也会形成该国货币将持续贬值的预期,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出并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持续贬值不如一次性大幅贬值。当资本流入不再时,国内支出就会受到影响。而由于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支出的下滑又会引起收入的下滑,进而继续引发失业以及支出的进一步下滑。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放款人会出现债务问题,外资机构就会更不愿意向本国放贷和投资,本国资产价格也会不断的缩水,所有这一切又会自我强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正常化

只有当本币的供求达到平衡时,上述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如前所述,本币一次性快速贬值要优于持续性贬值,因为一次性贬值之后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通胀型衰退中,即使整个国家没有达到债务上限,政策制定者也应该对重要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务进行管理,具体措施包括进行资产重组以及提供流动性。通过定向提供流动性(主要通过印钱的方式),政策制定者们就可以有效防范债务危机,前提是需要审慎平衡印钱所引发的潜在通胀问题。一般而言该国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恢复经济稳定,在经历了国内资产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后,该国又会重新成为一个具备吸引力的投资基地。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关键金融机构的稳定。

三、关于去杠杆的经验和启示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最初可能会错误运用财政紧缩、印钞、及再分配政策。债务危机本身是由过度举债的债务人及忽视风控的金融机构造成,所以纳税人肯定会不满于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救助。而政策制定者本身也认为政府对债务危机的兜底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从而使过度举债的行为无法得到遏制。因此,政策制定者会对是否采取政府救助表示迟疑,而拖延救助可能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当政府最终决定运用担保、印钱的救助措施时,将使经济步入再通胀。实际上,如果政府一开始可以积极迅速应对,萧条的时间可能就会大幅缩短(如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的短暂萧条);否则,萧条的时间就往往会变长(如1929年大萧条以及日本失去的10年)。

知道如何应对萧条以及政策制定的权威性是有效化解债务危机的关键。换言之,如果政策制定缺乏独立性或是缺乏权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做一个成功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实际上并非易事。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做正确的抉择以突出重围,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斗志以及政治头脑。

在周期的各个阶段,管理层的管理将对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管理和不好的管理差别很大。在泡沫阶段,好的管理将债务增长作为目标,政策制定者会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管理债务泡沫。而不好的管理仅以通胀和经济增长为目标,导致流动性长期泛滥助长债务泡沫。在债务周期顶部阶段,好的管理会通过货币政策微调缓和泡沫,而不好的管理就是不断收紧流动性直至刺破泡沫。在经济萧条阶段,好的管理是反映迅速,通过提供流动性抵消经济萧条的负面影响。而糟糕的管理是犹豫再三,直到经济形势不容不采取措施。在去杠杆阶段,好的管理会通过各种政策组合使名义增速高于利率水平之上。而不好的管理则是无所作为或者无法正视问题干脆继续寅吃卯粮。

当重要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确保这些机构可以恢复正常运营。相关政策措施包括:1)减轻恐慌以及提供债务担保。政府可以增加存款和债务保险的担保。中央银行可以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注资。2)提供流动性。当流动性收缩时,中央银行可以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具体措施可采用扩大担保品和再贷款的范围。3)为重要金融机构的偿付提供支持。相关措施包括鼓励私人部门进行兼并以及调整会计制度。4)对重要金融机构进行国有化。政府可以对面临破产的重要金融机构进行接管,再贷款以及注资。

主要有三种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衰退。1)利率驱动型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最大。央行通过降息刺激经济产生财富效应,增加支出和收入驱动经济增长。但利率下降的幅度是有限的,当利率接近0时降息就无法进行。于是政策制定者就会寻求第二种政策;2)量化宽松政策。央行会购买金融资产,主要是购买对投资者和存款人有影响的债务资产。但是,量化宽松会使人们将钱投入金融资产而非实体。只有在金融资产价格上行到一定程度并产生财富效应时,量化宽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会显现,因此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不如利率政策。此外在资产风险溢价至低位时,投资者购买资产的动力也会下滑;3)直接将钱交给存款人和投资者手里,让他们来消费支出。由于有钱人花钱动力没有穷人那么强,因此可以将钱交给没有钱的群体,促进他们支出以刺激经济

运用资产管理公司(AMC)可以有助于债务问题的化解。对于无法偿付的贷款,可以打包卖给AMC,如此银行变可恢复正常借贷。AMC可以是单独成立的公司,也可以由国有放款机构承担AMC职责。对于后者而言,无法偿付的贷款仍然会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体现。

之前有篇火遍朋友圈的雄文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前景较不明朗,其理由大致为杠杆率过高风险大。但是根据达里奥的观点,只要债务是“内债”而非“外债”,债务危机就有得到控制的可能。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可以进入股市炒股吗?

我觉得,只要这手上的三万块是闲钱,是可以放个五六年不用的,那就可以进入股市学习炒股。

那么新人应该怎么炒股才会保证至少不亏呢?

一、进入股市前先看书

股神巴菲特曾说,“我按时间阅读和思考,读的书越多,知道的越多,盲目的冲动越少。”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巴菲特毕业之前就把大学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股票的书籍看完了,而且现在还在每天看书。

可以说,巴菲特的成功离不开每天勤奋看书与思考。

我们新人投资者也应该不要盲目冲动地跟风去投资股市,应该先看书,汲取前人的投资经验,先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交易系统。

二、进入股市前还要进行模拟炒股

我们先看了书,有了投资知识搭建的舞台,接下来就是看自己的理论表演了。

在模拟炒股时,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股市的基本常识,比如买卖股票的手续费怎么计算、股票怎么挂单、股票真实的涨跌规律等等。

只有弄懂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有在股市中如鱼得水的第二步。

在模拟炒股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要做好按自己的交易规律操作。都说A股是“七亏二平一赢”,其实很多人亏,就是没有看书以及没有进行事先的模拟炒股。

一腔热血往前冲,搞得自己头破血流才幡然醒悟。注意,股市不是靠勤奋与勇敢就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

三、正式进入股市

经过了看书积累投资经验以及进行了模拟炒股后,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把股市的基本常识摸得差不多通透了。

进入股市,3万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3万块有时候可以买一万多股3元以下的小盘股,3万块钱亏了也挺多。

我记得,人生大概可以预见7次大牛熊,而成功的人可能会失败两次甚至更多,第一次是因为不懂,第二次是因为膨胀。

所以说,在股市里一定要小心买卖股票,3万块钱,最好选择一些稳定的股票,比如投资的三大黄金赛道——消费医疗科技。

?我个人的一些投资经验【不作投资依据】

投资真的要保证自己不亏,也要保证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很多人其实投资实力还不错,但是经常打破自己的纪律而导致一次性亏损很多。

永远也不要追高,我们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认识什么人在这家企业当财务经理,所以根本就不懂得股票后面的走势是什么。

?而那些所谓的消息发布,其实都很晚了,事后看看还行。

3万块投资,最好是选择有活力的小盘股,其背后最好还是带点国企这类的关系。就好像今年3月的顺控发展,21天21个涨停板,其背后是“碳中和+国资”。

但于此同时,有一个也是开局就十天是涨停板,但是就是十个涨停就被停板自查了。

所以,就是这么多了。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下面评论或者私聊。

我是@钱钱投资笔记,记得关注我。[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syysh.com/cfpaiweihao-5246.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