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糕饼,你会提报家乡端午节的什么特色民俗?
悼念糕饼,你会提报家乡端午节的什么特色民俗?
笔者是甘肃庆阳人,说到端午节的名俗特色,知道庆阳的朋友肯定也知道“庆阳西峰香包甲天下”吧!
说到端午申遗,笔者肯定会提报佩戴香包这个习俗。
庆阳香包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的制作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汉族纯手工艺术品,构型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的主要类型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庆阳香包的文化传承意义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征性,是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庆阳香包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虎狮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保平安;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庆阳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就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庆阳香包节庆阳连续14年来端午节来临时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示各种各样异彩纷呈的香包,向全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香包文化,香包节还促使庆阳决策者提出了在庆阳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发展"陇绣"产业的概念,要经过不懈努力使"陇绣"能与中国的苏绣、湘绣齐名,使作为北绣的"陇绣"以独特的"雄风雅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这也是庆阳人的气魄。庆阳人探索着,大步地前进着。
最后一句话,如果是我进行端午申遗,我会提报甘肃庆阳端午节佩戴香包的特色民俗,了解庆阳的朋友们,你们的看法呢?说说看。。。许多地区停止清明节祭扫活动?
肯定是大力支持呀,在这种大是大非的时候,如果说不去祭祖,相信祖先也不会责怪的。
这是个传统的节日,对于很多上一辈的人来说,回家祭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也会有些人不把疫情当回事,
就拿我奶奶的想法来说吧,她认为自己家人去祭祖而已,又没碍着别人什么事。虽然大家都知道聚众是不行的。但要实行起来,还是很难的,管理监控的成本高,要是想真的禁止,还是得靠有力的惩罚机制和人们的自觉性。
在这里还是奉劝一下各位,国家这两三个月为了稳住疫情,投入了很多的物资人资,有多少年轻有为的医生在这个疫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和任性,以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作为代价,这样不值得,再说少祭拜一年不会倒霉一辈子的,如果没有了生命,这辈子倒霉后悔的机会都没有。珍重!
农村老人去世是怎么办葬礼的?
农村老人去世,这是千家万或早或晚都会遇上的不幸事情,是好话讲不了、有钱免不了、无钱躲不了的事情。日落西山还可再见,水流东海永不回头,草枯叶落逢春再发,人死驾鹤一去不回。所以,人死后的讲究很多,讲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荫庇子孙,荣华富贵,人财两旺。一、提前准备棺材
以前农村都是人死后直接入棺安葬,不用火化的。一般人到60岁后都会提前准备棺材(买回漆好)的。
棺材又叫长生,农村人总说办到长生不老人。就是说办好棺材并不影响人的寿命的,只是提前办好,免得临时慌张。
无论是买或是自家造棺,要选择正四废、各种空亡、伏断、本命长生等日,忌本命墓库日。
二、准备倒头纸
倒头纸就是死者临断气时烧的钱纸。相传,人刚死到另一个世界去,什么都得花钱,特别是要花钱买通牛头马面和另外一些阴间执法者,免得去阴间受罪。所以都要早早的办好此纸钱。
上了岁数的老人,其女儿要在有农历闰月的年份,在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通常讲的月半)前,买三斤四两钱纸(农村也叫表纸)裁好,打好钱印。在月半前送到娘家来。【现在市场上卖东西,遇上三斤四两的,就只报三斤三两,因避忌讳】
裁纸打钱印,女婿要在午时以前(11点以前),点燃一根红香,跪下裁纸打印〔当然跪与不跪,只有女婿本人知道〕。
三、准备寿衣寿鞋等
在老人驾鹤之前,准备好寿衣【寿衣包括上衣、下衣、鞋、袜、帽等一套,衣服有上三下三、上六下六等件数】,寿衣以前农村是请裁缝来家用土布做,现在都有整套寿衣可买了,而且比土布做的要漂亮和大方。
【注意:买寿衣要买比平时穿的衣服大一些,以防人死之后身体有变穿不进】
四、搁门板
古代男人死曰寿终正寝,就是男人临终之时,卧于正厅东首,等候气绝
所以在人将死时,搁放门板,把老人放置门上,等候气绝。有些地方将头朝外,有些地方将脚朝外。
古代女人死曰寿终内寝。就是女性临死仍居内寝,不必移地方,现在也是放置门板之上。
【本地骂人话:“哪个瘫门板的”,就是出于此意】
五、进材(就是尸体入棺)
棺材底部放入部分石灰(白灰),可以杀菌吸潮;灰上放上表纸;表纸上放置寿被,;把三斤四两纸烧的灰放入棺内。
人一旦落气,尸体还未僵硬,立即洗净身体,穿好寿衣寿鞋,放入棺内
把尸体放入棺内,头朝外;把死者口中含玉;把死者生前所好放置尸体旁;把死者手中拿上古钱币;把死者头部下放上古钱币;把死者用盖面巾盖好;盖上棺盖,留个缝口,以防出现人假死现象。
六、道士观灯
人老之后,当天晚上要请道士观灯,俗传道士观灯了,亡人在阴间不走黑路【这应该是该从业人员的宣传语,要不谁家请呢】
七、择日相地
人死之后,有的地方不是马上就出殡的,要请风水先生选定吉日出殡、选择吉地安葬的。
八、报丧
孝子将选择确定的日子通知亲戚朋犮。
【注意:如果孝子送到了父母的老,即父母死时,孝子在场,在五七即35天之内,孝子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以防秽气带给人家】
九、确定丧事方案
1.如请道士做什么法事
2.是否请礼生祭之以礼
3.是否请乐队
4.请哪些人做丧夫
5.请哪里喇叭师傅
6.安排购买物资人员
7.安排厨房人员
8.安排接客人员
9.安排其他事务
十、搭棚
丧事人员多,事情多,家中设了灵堂,地方挤,就在大门外搭一个棚,遮雨遮阳,前来奠拜的人有个地方可坐。
十一、蒙鞋、发头巾
儿子、媳妇、女儿、侄子、女婿、孙子等等亲人要把鞋上缝上不同长度的白布。
孝子胸门门挂自丝,女儿、媳妇轧上头花,媳妇全白色,女儿红白相间。
发头巾给亲戚朋友
十二、布置灵堂
灵柩安放好后,挂上白帷(耗帐)、设香案、安放灵牌等等
十三、扎屋
人死后,相到那边去也要住屋。所以就请那些专门扎设事的扎屋和其它用具【现在说某样东西质量不好,就说“是纸扎的”,意思就是出于此处】
十四、开棺面尸
第三天,主要亲戚打开棺盖,最后看亡人一眼。之后将棺材盖严,缝口用胶沾好,以防气体进出。
十五、应七
如果灵柩在家停放起过七天,道士先做一个头七的法事,男人第六天做,女人第七天做,分别叫望七和达七。
十六、开山
孝子按选定的日时,到选择的安葬地点烧一炷香,放个炮,惊动山神土地,破一下土,挖几下就行了,丧夫就可以挖穴了。
十七、礼生开祭
开祭是从很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赞美亡人的高尚情操,追思亡人的养育的劬劳,悼念亡人的持家辛苦。
其中的赞词、挽联、恸唁、祭文等,都是以赞美、追思、悼念感动人,还真谈不上迷信。
在出殡的前一天或前二天举行祭礼。
【开祭有一整套的流程和诗文,时间可以做上一整天,我曾有专著一部,在本地民间传用】
十八、道士做法事
【道士做法事是民间很迷信的,民间流传有“道士见着鬼,百法设尽”,其实也是暗指道士做法事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道士经书中的一页】
在出殡的前一天,请道士做法事。
道士做法事分好几个等级,每种法事的时间和做法不同,收费也不同。
主要法事有观灯、应七、取水、隔夜七、超亡七、破五狱、破九狱、大小收殓、观莲花灯、饯行灯等等。
十九、起棺
起棺要丧夫用力均匀,迷信传说:起棺时棺朝哪边倾斜,哪边就会有人去世。
放置棺材的砖要用犁推动,并洒上洗米水。
二十、祭龙
把棺材移出灵堂后放在外面备用的櫈上,由吹刺叭的师傅宣读一段很长的吉利话,之后再抬棺上路。
二十一、捧骨灰
这是殡葬改革后才有的事,主要是用伞遮好,不要让太阳晒到骨灰盒。【用意好象是避阳气太盛,对阴人不利】
二十二、孝子扶棺、复拜答礼
出殡途中,有亲戚摆路祭、熟人烧香纸,孝子要伏地复拜。
二十三、灵輀不能落地
抬棺路上棺材不能落地,只能放在櫈上休息【传言丧夫不能说重字,否则肩上真的特重】
二十四、回龙
灵輀到离墓地不远的时候,选择一处宽阔一点的地方回龙,就是抬着棺材跑一圈,有些山区,地形陡,树多没路,没法跑就在原地用换步的方式代替。送葬的妇女现在不用再送了【寓意亡人不能回头】
二十五、烧灵屋
把灵輀送到墓地后,把扎的纸屋、纸用具等抬到某地点火烧,烧屋时,要用长竹棍控制住纸屋不让倾倒【叹曰:烧都烧了,还不能倾倒,自欺不自欺】
二十六、宴席
把亡人送上山,烧了灵屋后,就开饭了,这是一餐很隆重的酒席,孝子的母舅等母亲娘家客人坐首席,孝媳的娘家人坐第二席。出三碗丸子时有些地方要燃放编炮后才能吃丸子。
【注:宴席上丧夫素肉等多道菜都是双份的】
二十七、下肂
根据选定的时间,把灵輀放入穴中。
在放入前要暖穴:把穴中的表纸芝麻杆编炮等点燃,投入部分罗卜、枣子、猪血等煮的面【芝麻杆寓意芝麻开花和多、罗卜寓意子孙如同罗卜头多,面富意长面富贵、枣子寓意后代早生贵子,猪血民间称旺子,寓意旺子旺孙】
二十八、呼龙
在棺材下穴的时候,地师效正方位后,念上一段吉利的话,让山神龙脉听其所嘱。
二十九、葬坟
在结束了上面的几项工作后,正式开始填土葬棺起墓。女婿到坟地慰劳一下丧夫。
三十、烟薰物品
把在丧事中用的工具、头巾等用烟薰一下【这很符合杀菌卫生】
三十一、回亲戚
每位亲戚准备一份糕点之类的东西,寓意每倍回家吉祥发达。
三十二、拆除棚等
在居丧期的用品,出殡之日拆除和清还,否则就要等到三天之后。
三十三、暖夜
坟葬好后要在四周老坟上挂纸,以示联系。
一连三个晚上要在坟周烧草烟【寓意给新灵慢慢适应环境】
三十四、复三
在出殡起的第三天,到坟地烧香奠拜。
到这里葬礼已完全结束,以后就是五七、周年、清明、七月半等祭拜了。你的家乡发生过什么恐怖的事情?
我们这里发生的最恐怖的一件事,是当年的狗熊吃小孩事件。
那是1992年7月9日早上5:30,山西省长治市的西郊动物园的饲养员小李和往常一样,来到动物园的熊山喂狗熊吃饭。可是当他把食物放好之后,狗熊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奔跑过来,他感到很奇怪,便向狗熊那里走去。走到狗熊附近,突然发现狗熊的身边有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吓了一大跳,赶紧报警。经过法医鉴定,这是一具6岁左右的小男孩的尸体,死亡时间是头一天晚上8点左右。这具尸体已经被狗熊吃了一半了,旁边还有他穿的背心和裤子都已经被撕碎。受害者死于失血性休克,脸和左腿等部位已然残缺不全,身上还有多处伤口。现场的医生警方看到这番场景后,没有一个不为其感到痛心的。根据常识,狗熊是不吃死人的,那么很有可能这个小孩进了熊山以后是活着的,而且,熊山周围的围栏有一米高,熊山里面的水泥墙面有四米高,小孩身高1.1米,从常识的角度来判断,孩子是不可能自己不小心坠落到熊山里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孩子是被活活扔到熊山里的。是谁这么狠心,把一个小孩儿扔到了熊山,任由狗熊吞噬?这得有多大的仇恨啊?想知道真相,必须先从调查小孩入手。于是,警方开始调查失踪小孩入手。这时,一个叫林辉的女子前来报案,说她的6岁的儿子失踪了。经过辨认,这个遇害的小男孩就是林辉的儿子林昊。林辉哭得死去活来,悲痛之余,她和警方一样,产生了疑问:为了孩子的安全,她平时上班是把孩子锁在家里的,只有她和丈夫令狐惠文有钥匙,孩子是怎么到了动物园,又是怎么被扔到熊山的呢?于是,她的丈夫,一个叫令狐惠文的男子进入了警方的视线。令狐慧文,时年34岁,1982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这个学校当年是山西省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当年大学非常难考的情况下,这个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是非常优秀的,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长治市郊区的科协工作。他和林辉是第二次婚姻,林辉同前夫生有一个男孩,就是这个遇害的小男孩林浩,今年六岁,跟着他们生活。案发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7月8日下午,令狐慧文领着林辉的孩子去了西郊动物园。据了解,林昊不是令狐惠文的亲生儿子,而令狐慧文,特别想拥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可以说,令狐慧文是有作案动机的。警方首先询问令狐惠文当天的活动轨迹,令狐慧文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在时间点上基本都对得上。可是,由于太清楚了,反而引起了警方的怀疑。警方继续查找线索,在令狐慧文经常使用的一个大衣橱的下边,发现了一个黑色的手包,里边有林浩的一件小T恤,而这件小T恤是林浩出门必穿的一件衣服。这个手包儿上面还有令狐慧文的指纹,这就使证据链形成了一个闭环。警方再次对此前令狐慧文交代的活动轨迹进行梳理,发现他有一小段儿的作案时间,虽然很紧张,但足够完成谋杀。种种迹象表明,令狐慧文有重大作案嫌疑。经过审讯,事情的真相浮出了水面。原来,令狐慧文和第一任妻子结婚多年,非常恩爱,可是一直没有孩子。到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妻子没有生育能力,这对于一个有着传宗接代思想的男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不顾多年的夫妻感情,和第一任妻子离了婚。后来,他认识了身为医生的林辉,林辉的温婉大方、优雅谈吐打动了他,他们很快成为夫妻,一个是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一个是书香门第的医生,在外人看起来,两人非常般配。事实上,他们也确实琴瑟和鸣,令人羡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林辉和前夫生的这个儿子林昊,被林辉带在身边。起初,令狐惠文对林昊还挺不错,林昊也对继父不排斥,“爸爸爸爸”地叫得很亲,如果不出意外,这也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林辉怀孕了,这对于多年没有孩子的令狐惠文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令狐惠文欣喜不已。激动过后,他冷静下来,发现自己没有二胎指标。那时是九十年代,正是计划生育最严格的年代,长治的计划生育抓得又特别严,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违反计划生育,就要开除公职。令狐惠文是行政事业单位,更得严格执行规定。由于林辉已经有了一个孩子,按照独生子女政策,不能再生育了,不过,他们是二婚家庭,令狐惠文自己没有孩子,按规定,可以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必须提前申请指标。可是,这个申请指标的程序非常复杂,也很耗时,令狐惠文根本等不及,他太想要一个自己的亲生孩子了,怎么办?思来想去,一个毫无人性的想法产生了:把这个孩子除掉,生我自己的孩子!他开始研究除掉孩子的方法,研究来研究去,他觉得让狗熊把孩子吃掉比较好,狗熊的咬合力强,撕扯力大,把孩子吃完,到时候报个失踪就行。于是,他去动物园踩点,计算作案时间、离开时间,自以为策划得天衣无缝。1992年7月8日下午,他带着林昊去了西郊动物园。林昊很少来动物园,看到动物园的一切感到很好奇,他跟着所谓的“爸爸”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熊山。看到大黑熊笨拙的身姿,他咯咯地笑,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他当做亲生父亲的人已经把魔爪伸了过来。此时,正值傍晚,游客们正陆陆续续往外走,熊山附近已经没有了人。令狐惠文四下观望,看到没人注意,拎起林昊就把他活活地推到熊山里,林昊正在开心地玩耍,突然发现被“爸爸”扔到了狗熊旁边,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大喊“爸爸救我!爸爸救我!”可是,令狐惠文已经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就这样,一个活蹦乱跳天真烂漫的小孩被狗熊吃了。这个场景我根本不能详细描写,一想到这个年仅6岁、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巨大的恐慌害怕疼痛中被狗熊活活吃掉,我就浑身发抖,不寒而栗,我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林辉了。案件告破后,在长治市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在民风淳朴的上党老区会发生这样残忍、这样丧尽天良的事,凶手竟然还是那个年代屈指可数的大学生,真是太令人震惊了!不可思议的是,令狐惠文对于自己杀死继子并不感到愧疚,相反,他还对于计划失败表现得很无奈,甚至说,狗熊怎么就没有把这个孩子吃完呢?如果吃完,就不会被人发现了。为了传宗接代,这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人性已经泯灭到了如此程度!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进行了公开审理,法院认为,令狐慧文为满足私欲,竟灭绝人性,利用狗熊残害儿童,实属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正国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07-06)第132条和第53条之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令狐慧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令狐慧文不服,提起上诉,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终身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核准了对令狐慧文的死刑判决。1993年,令狐慧文在长治市伏法。那么,令狐惠文用林昊的命换来的孩子呢?亲生孩子被杀,凶手是朝夕相处的丈夫,林辉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终日以泪洗面,她说杀人凶手不配有孩子,她毫不犹豫地就把她和令狐惠文的孩子打掉了!令狐惠文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害了别人性命,丢了自己性命,还失去了梦寐以求的亲生孩子!通过我们这里发生的这件事,我发现,原来最恐怖的不是狗熊老虎这一类的猛兽,而是人心。一个人为了一己私利,泯灭了人性,连禽兽都不如!初一有客上门主家怎么招待?
在福州等闽中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现年80多岁的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福建各地过年饮食习俗各有讲究
在福州等闽中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现年80多岁的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信奉“人脸人中长,寿命长”的说法,而脸即面,“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一过年习俗还演化成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
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吃鸡肉在这里有特别的讲究。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此外,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闽南人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一、福州
侯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于1959年20岁那年回到新加坡。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三、泉州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四、漳州:种花送花贺新春
岁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的习俗。其寓意是向亲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万事如水仙花盛开。
说起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龙海九湖蔡坂村有个在河南经商的商人叫张光惠,某日乘船出游,在碧水连天的湖上,忽然见到前面出现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阁错落,云霞缭绕,仙乐阵阵。两位身着白色、金黄色和素白淡黄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翩翩向他们飞来。张光惠一家人见此美景,不由同时揉起眼睛,怀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细看时,仙境已烟消云散,前面湖上漂浮着两茎鲜花。张光惠急忙让船家赶上,从水中捞起这两茎美丽的鲜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细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丽、端庄、可爱?
张光惠一家回到故乡——漳州南郊圆山脚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团聚"围炉"守岁的除夕夜时,这两球茎又抽出新的花箭开出鲜艳的花朵。
来年,张光惠把这两个球茎种植在自家花园里,于是萌生出小球茎,越种越多。以后每年新春佳节前,张家就把这些花球分赠亲朋好友,并附上一首赠花诗曰:“漳郡圆山穴鳖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盘金盏仙祝酒,送给君家福寿堂”。人们问:"这叫什么花?"张家人答"这叫'水上花'"。因为年长月久,代代相传,"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后,张家的亲朋和邻家也学张家种花送花贺新春,这样形成习俗流传下来。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五、莆田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六、宁德春节习俗
春节,在宁德县城关谓之“过年”。民间视之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因而过得非常隆重。大扫除。(土话叫“扫尘”)一般农历十二月十六开始,各家各户陆续进行清洁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谓之“年清月洁”。祭灶。十二月二
春节,在宁德县城关谓之“过年”。民间视之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因而过得非常隆重。
大扫除。(土话叫“扫尘”)一般农历十二月十六开始,各家各户陆续进行清洁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谓之“年清月洁”。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是祭灶日。是晚饭后,各家各户自备丰盛的年糖(土话叫“灶神糖”)年果、年酒、恭恭敬敬地排在擦洗得干干净净的灶面上,上香点烛鸣礼炮,诚心诚意地送“灶神”上天。叩请灶神“上天呈善事,回驾赐祯祥”。祭毕,全家大小围坐一起喝灶神酒吃灶神糖。尤其小孩们最高兴,他们除了大饱口福外还可以分到一份年糖年饼,真是皆大欢喜。
接年。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各家门楼都“大红灯笼高高掛”。大户人家“请”出祖先锈像端端正正地掛在厅堂。正中摆出香炉烛台等一系列祭器。前廊掛上四盏宫灯。“茶几”、“功劳椅”分列两旁排设,显得严肃端庄。天井铺上“板坪。厅堂点起长明灯谓之照年。此日开始,各家主妇忙着制作年糕、肉丸、黄 时和各种年糖年饼。
看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开始至正月十五元霄止,每天晚上,四城门专为报时、防贼盗而设的“看更”分别上街。二人一组。前一人左手提灯执竹筒,右手握梆儿,后一人,左手提锣,右手执锣搥,前后行。穿街过巷,从一更到五更逐更敲打,边打边唱……寒冬之夜是静悄悄的,当你从梦乡醒来时,四周是黑洞洞的,寒冷使你展侧难眠,忽从远到近传来卜!卜!卜!……,况……人家店行,小心火烛,贼仔贼盗,年关齐要好!卜!卜!卜!……况……又从近到远之声,声声入耳时,真有一番别具滋味的感觉。
供请祖宗。除夕前二天开始,各家陆续备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祖宗。点烛上香鸣礼炮,由家长亲自把酒。酒过三巡,家长率领子孙依次跪拜祖宗。拜毕鸣炮礼成。
除夕之夜。当除夕的夜幕渐临大地的时候,各家都备办丰盛的年夜饭(土话称“重岁螟”)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共进送旧迎新的美餐。长辈给后辈发红包“压岁钱”。餐后,各家主妇要特别聚精会神地洗刷好一切餐具、重新打扫一次卫生。要把孩子们元旦穿的新衣、帽、裤、鞋、袜准备好。除夕夜孩子们得跟在祖母、母亲身旁守夜;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天真烂熳、其乐无穷。据说孩子守夜是祈求长辈、爹娘长寿,是孝顺的表现。
元旦。正月初一,东方破晓,各家得在大厅排出香案,供上年糖、年酒、水果。家长率领全家男丁恭恭敬敬地跪拜、鸣炮致敬天地,谓之“请天地”。(初五、十五、还各有一次“请天地”。)这一天多数人家吃素菜。饭后,有的人家出门到亲朋戚友家拜年祝新年大吉,万事如意;有的到野外郊游,吸收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之美;有的上寺庙行香,祈求菩萨保佑赐平安(从初一到初四连续四天)。凡年六十以上整岁者皆摆酒席恭请亲友会宴。谓之“做寿”。
开架。正月初五商店和服务业开市营业,谓之“开架”。全家大小团聚一起吃一餐丰盛的“开架饭”。各家商行市店鸣炮开门,开始营业。农民、工人等也都陆续开始劳动、工作。
元宵夜。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全城民众几乎万人空巷上街赏花灯、猜灯谜、看化装游行。尤其传统的福山街的高跷、西门街的肩头坪,碧山街的铁机都拥有众多看客的围观,几乎挤得水泄不通;舞龙、舞狮、纸扎等也深深地吸引许多观众;还有各境“奶娘”上街出游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围观;爆竹之声不断,锣鼓之声振天,真是:“今吾夜不禁,城门锁不关”呀!
四城门迎神。从正月初九至二十八,城关东、西、南、北四城门各境群众都要举行所奉祀的神灵出巡游街仪式,火炮轰响,鼓乐喧天,仪式尊严,成为另一个风景线。尤其是东门炎民宫的神农上帝;西门太尉宫的英惠王陈公太尉;南门小场宫的灵杰候王黄岳;北门城隍庙的威灵公城隍更为突出,有的街段群众还“拦炮”排“供”迎请。巡游结束后,都有请戏班演戏,热闹五、六天。
七、三明春节习俗
三明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
送灶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饼等素供祭祀灶神,据说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沙县“送灶”又有“民三军四赵家二十五”的说法。相传赵匡胤有一年出征打仗,回家误了“祭灶”时间,于是规定农家二十三日、军家二十四日、赵氏皇家二十五日“送灶”,年三十晚接回“灶君”,这个规矩在沙县流传至今。
据说沙县以前“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称为“长明灯”。
民间有腊月二十四日(也有二十五日或其它日子)“扫尘”的习俗。“扫尘”不仅是清扫灰尘,还有驱邪除灾之意。这一天,家家户户掸尘扫屋,把窗台、门板、桌子、橱具无不刷洗得干干净净。将乐等地有“有钱没钱,干净过年”之说。
此后亲朋之间互相馈赠年礼,沙县称为“分年”;各家开始蒸年糕、炸豆腐、舂糍果、杀鸡宰鸭备年货;因为有“正月不讨债”的惯例,年前各家必须结清一年来社会往来的经济账目。大田县还有“廿四扫尘,廿五宰猪,廿六赶墟,廿七讨钱,廿八舂果,廿九过年”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三明地方年前的民间习俗。
除夕
即腊月三十晚上的“过年”。大田的武陵、早兴有提前一天“过年”的风俗。凡外出男女,除夕夜都要回家团聚。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厅堂挂年画,厨房、谷仓、猪栏分别贴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红帖;橱柜、桌椅、水缸等贴上红纸条,以示欢庆之意。午前,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和灶神,敬请灶神回宫司事。晚饭前,泰宁人会在每个睡房放置一个添了炭火的火笼,里面撒一些食盐,使之噼啪作响,象征兴旺发达;沙县则有人会用火钳夹住烧得通红的铁“元宝”,一边顺着家里各个阴暗的旯旮转,一边往“元宝”上滴酸醋和酱油,让其蒸发,名为“发香气”,以示驱除秽气。放完爆竹开始吃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围坐,长辈居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外出未归者留空席、摆碗筷,以示团圆;桌上往往有两碗鱼,一碗是不能动的,表示“年年有余”;饭后,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主妇要煮好“隔年饭”,留待年初一食用,以示年有余粮;灶内用硬木蕴火种,象征烟火不断、人丁兴旺;厅堂灶房还要点岁灯,大人们通宵守岁,意为去旧迎新。八十年代起,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经成为新俗,零点钟声一响,家家燃放鞭炮,喜迎新年。
家住三明一带的莆田人家却在正月初四过年,谓之“补过年”。相传早先某个年关,莆田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过年,突然倭寇偷袭,在莆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老百姓躲的躲、逃的逃,根本无法过年。直到倭寇被赶走后,老百姓才补过年。家住三明的仙游人家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正月初五过年,到时同样家家鞭炮声声、送旧迎新。
春节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
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沙县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红头菜(波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旧时初一,人们往往上寺庙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乡邻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如碗打碎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小孩摔跟头,说“拾元宝”;受伤流血,称“见红有喜”……初一上午,将乐某村群众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寓新年事事第一;大田畲族妇女清早要先到河上游“汲新水”,取“万象更新”之意,小孩要到竹林里摇竹子,以求“快快长大”。
现在初一,多姿多彩的团拜、给烈军属、劳动模范及坚持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拜年、文艺演出、游园、灯谜等活动,大大丰富了节日生活,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到处可玩,尽兴又开心。
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尤溪畲族人以前有正月初二穿着民族服装到邻近各村向汉族人家“收地租”的习俗(要两块粳米果),收得越多,预示这年运气越好;汉人也乐意给,图个好兆头。宁化畲族人过去年初二还要上山打猎,且须猎有所获,以祈一年好运。永安、沙县从初三开始,各家宴请亲朋好友,一直请到正月十五甚至正月底。
建宁旧俗初一初二不倒垃圾,初三傍晚将垃圾投入水中或按历书所示方向倒掉,叫做“送穷”。倒了垃圾,拾回几个鹅卵石,放在厅堂土地祠下,谓之“捡元宝”。
明溪枫溪一带,春节新郎第一次上岳家拜年,全族各家均要宴请“新姐夫”,新郎告别时,青年人要以竹技抽打新郎或以锅底灰涂在新郎脸上,寓意要新郎日后不得虐待新娘。
大田县还有“七人、八谷、九天、十地”之俗,即初七为“人”生日,初八为“五谷”生日,初九为“天公”诞辰,初十为“土地公”生日,庆典活动各各不同,颇有韵味。
泰宁旧时十五以前做客的专利属于男人,过了元宵以后,妇女才开始出门做客,俗称“正月寻亲”,反映了旧社会以前妇女地位的低下。解放后,妇女才挺直腰杆,可以和男人一道上亲友家拜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及“上元天官赐福”日。是春节中活动最精彩、最热闹、也最值得回味的佳节。
元宵节人们都要吃元宵(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子有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沙县还做春卷、芋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
一、客家延祥花灯
旧时吃素祀神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迎神中除共有的众神菩萨,明溪还迎“惠利夫人”神像,建宁则迎“昭显侯王”。
清流城关八坊轮流执事,每年要在城隍庙建春祈醮,送瘟神和摆宴席散福。送瘟神要用“瘟船”,瘟船是用谷笪将长约1.5米、宽、高均为1米的木架裹成船状,糊上五色纸,上置一排纸扎的六畜,船腰穿一根抬杠。元宵节上午,众百姓以纸钱包着禽畜毛、头发和煮过的黑豆、芝麻等投入“瘟船”,象征把瘟疫病源送掉。午后,醮坛土铳齐响,由执事扛瘟船和城隍菩萨等三尊神像,喊声震天地冲出庙门,沿街游走一圈,在鞭炮声中送至东门河边。道士画符念咒、宰猪祭神后,四个善凫水的男子赤身抬起瘟船送至江心,点上火,让瘟船燃烧着顺水流逝。晚上,执事各坊家家设宴,称“散福席”,连素不相识的人登门道贺也可入席,客人此来彼往,热闹非常。
大田县元宵夜还有“偷拔葱嫁好翁(夫),偷拔菜嫁好婿”的“偷”拔葱菜之俗,菜主不但不责骂,还以听到毒言恶语为佳。
元宵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闹花灯”。许多城乡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便已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村落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松鹤延年灯、鸳鸯戏水灯……仅龙灯就派生烛桥、板凳龙、香龙、草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不但有观不完的花灯令人陶醉,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旱船各种游艺美不胜收。
夕时元宵,明溪城乡每家门口必挂花灯一盏,以示吉祥。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民国34年(1945年)9月5日晚,欢庆抗日胜利迎灯会,有花缸灯、鼓灯、五星灯、走马灯、荷花灯、宫灯等数十种灯上千盏。50年代初,沿袭旧俗,又少数人家春节或元宵在门口挂灯欢庆。“文化大革命”期间,灯会被视为“四旧”遭禁止。1982年恢复灯会。1983~1987年,城区共举办4次元宵花灯竞赛活动。1985年元宵,由机关、学校、厂矿出动彩车44部(汽车),花灯近2000盏,以及坪埠、南山的桥灯、龙灯等。城郊周围数十里外的群众也赶来观灯。城区人山人海,鞭炮轰鸣,锣鼓喧天,灯光、焰火相映交辉,盛况空前。许多大型花灯都设有电动或机械的自动或半自动装置,造型独特,内容新颖。彩车还游向沙溪、盖洋、胡坊、瀚仙等乡,观众达数万人。
尤溪1985年农历正月十四和十五日晚,城关的迎春灯会有158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出动30多部汽车、94部板车,有彩坪81架、龙灯4条、高照2架、大小花灯1000多盏,还有花鼓、旱船、高跷、舞狮等。许多灯具都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小巧装设,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典故和形象。观众达6万多人次,福建省电视台到现场录相作为电视节目《五里灯火照苍穹》播放。
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还在元宵之夜组织燃放焰火活动,美丽而壮观。元宵夜多姿多彩的活动引得大人小孩倾巢而出,街上人潮如涌、笑语喧阗。宋代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种昔年都市元宵节火树银花、普天同庆的盛况,如今在神州大地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了。
八、龙岩春节习俗
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称“过年”、“新年”。那么龙岩春节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来看看龙岩春节的习俗:
正月初一日,各家择定吉时开门,放爆竹,焚香点烛,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话。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然后,家家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早餐普遍为素食,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人们不打扫,不洗衣,不挑水。孩童放鞭炮取乐,大人走家串户贺喜。各家为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大多摆出糖果、花生、甘蔗、金桔、甜枣、话梅、葡萄干等。客家备有肉丸、鸡肉、瘦肉、茶蛋、黄酒饷客,称为“食汤糁”,以劝酒至醉为热忱。建国后,在当地政府和各种社团组织下,集体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各机关单位举行团拜,洋溢着热烈、喜庆、文明的气氛,近年人们多盛行放鞭炮,或逛游公园、游乐场,揽胜拍照,或围聚欣赏乐曲和广播电视节目。
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岳家热情款待。龙岩、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干作点心,再行宴请。若是新亲,则更隆重。
初三,兴起民间游艺活动,龙岩城乡表演采茶灯、舞狮。客家盛行舞狮、船灯、龙灯、鼓吹、闹锣鼓和民间艺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户户、机关单位以鞭炮相迎,观赏表演,再以红包、鞭炮欢送。这一天,客家人将过年敬神敬祖宗的“岁饭”煮吃掉。是日又称“送穷日”,即把家里垃圾看成“穷鬼”清扫出门。家人不愿出门,也不欢迎宾客。
初五,龙岩、漳平称“初五隔开”,客家称“开小正”。开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发达,烧去悬挂在大门的帘纸,上杭城厢从初五至初十,择日全家团聚饮宴,各食一盘红蛋,以吉利话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农活。有些地方开始传统的迎神活动。连城流传民谚有“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迟了),初五初六,有酒无肉(指为时更迟)”之说。事实上人们游乐时间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语云:“有吃无吃,聊(玩)到正月二十”。
客家美食迎游客,客家米酒醉游人
客家人热情好客,在春节招待客人当然少不了美食与美酒。在客家“过大年”的游客朋友们将一饱口福,品尝各种客家菜肴与客家小吃,如连城的“涮九品”、 “白鹜鸭汤”,长汀的“烧大块“、“河田白斩鸡”,永定牛系列等等。客家米酒醇厚为底,清香扑鼻,甜腻入口,让人心醉肚明,在此过春节的朋友,不妨像客家人一样,喝喝米酒,行酒令猜酒拳,把一年的辛劳忘得干干净净。
九、南平:沿袭已久过年风俗 农户忙做麦芽糖
年味渐浓,南平松溪县的农户们又开始忙着制作麦芽糖,这风俗在当地沿袭了已久。
叶文洪今年已经65岁了,是松溪县郑墩镇梅口村人,已经制作麦芽糖几十年了。他介绍,麦芽糖由大米和麦芽制成,不添加其他任何原料。制作时,先用热水将小麦淋成麦芽,升温发酵后,就可以手工压榨炼塘,之后再不断拉搓就可制成麦芽糖,这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叶老汉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只有他们这些老人做,除了赚点钱,更是为了传承这种手艺。“接下来,我打算改进制作工具,让出糖率更高。”
客家人
客家人“年汤”祭祖的过新年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大肉、萝卜、肉丸和菇类。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个圩日,俗叫“开圩”。这一天,人们忙着赶场,各种玩具、小吃特别多,还有舞狮的、舞龙灯的,格外热闹。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户户便用炸果、炸豆腐、腊味等凑成七种佐料煮稀饭,俗称“七宝羹”,客家人认为吃了“七宝羹”,一年无病无灾。直至正月十五过了元宵,传统的过年才算结束。
如今,过年增添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传统的节日有了新的色彩。
闽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长命菜"
闽西客家人从年二十五“入年假”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之后,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守岁,也称点岁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盏油灯分别点在厅、门、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