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特朗讯股票,外企会有中年危机吗?

CF排位号 140
广告一

阿尔卡特朗讯股票,外企会有中年危机吗?

这要看什么样的外企,外企也分很多种,不同国家的外企,有不同的特点。

人到中年,身体经不起折腾,有再多的热血和不甘心,也都抵不过一句“健康要紧”。人到中年,记忆力、学习能力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退化,面对新生事物,愚蠢两个字写在脸上。人到中年,朋友变成功利,爱人变成亲情,家庭变成负担,自己也从美男俊女变成油腻大叔大婶。这就是中年危机。

阿尔卡特朗讯股票,外企会有中年危机吗?

就我自己的个人经历,传统的欧洲企业最为人性化,特别是那些存在时间长的、中小型的家族式欧洲企业,非常稳定。在这样的公司,各项制度健全,工作事务不多,福利完善而优越,同事关系简单,做事完全依法依规。相比那些高薪高压的地方,做久了感觉简直是不要太爽了,尤其是到了40岁。

毕竟当今很多鼓吹996的公司,虽然给予了员工丰厚的报酬,但是对于劳动者的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却不是金钱能够弥补的,年轻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上了三十四五就明白原来自己是被加速折旧折现了,亏得不知多少没有的,40岁很多基本就废了。

而且这类欧洲公司会非常稳定,只要能一直赚钱,欧洲本部不出什么幺蛾子,被收购或者什么战略转型,很多人能一直做到老,当然管理职位也不多,多数人也就是普通职位,即使40岁以上也不会炒你。不过我虽然见过很多这样的老员工,但还真没见过一个在外企做到退休的,可能是我呆得不够长,人不安分。

美资公司或者欧洲一些大型集团公司,请人给得起价,工作压力也大,内部整合也会比较激烈,经常没几年就会出一些战略调整、产业链重组,本部、亚太时不时变动调整,然后就会换管理层,再然后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情况人到中年危机感就比较大,关键还是要能爬上管理层。

至于日企、台企、香港企业,很多是有点压榨血汗了,对成本控制得比较严格,个人感觉这种外企一般都不是很好的选择。

人都会老的,到了中年反而会羡慕曾经鄙视过的那些公务员、国企岗位,但也许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吧。

你心目中最励志的人物形象是谁?

任正非

1944年,生于贵州,居七兄妹之长。

1978年,从部队转业。

1982年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南油工作两年。其后开过电子公司。

198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到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获极大成功。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2003年任正非以11亿位居福布斯273名。

相关介绍

任正非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任正非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

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他一手创办的华为技术现在已成为世界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其44000名员工中,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6年6月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4000件。任正非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7年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GSM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生产。华为2005年销售收入469亿元,利润51.5亿元。华为2008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任正非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

一如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任正非们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就是甘愿充当为世人驱使的驴子!在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任正非先生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任正非的华为曾被业界人士称为土狼。任正非是一个“学毛标兵”,现在在华为也许还有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因为任正非在用它处理华为的事情。

任正非生平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看了这些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一家电子公司,而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原因就在于积累手段的缺乏,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因此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的影子。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这一年冬天,公司到深圳经济特区外的西乡开会。开完会回来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车,脱掉鞋袜跳进泥坑里推车。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员也纷纷下车,合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

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张建国认为,任正非的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少再有第二次。”当时的华为公司,就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当时,刚到华为公司的张建国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了景仰之情——当时在张建国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太大了,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有多神气!终于,张建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张建国偶然一次回到华为公司起家的那栋大楼时,发现后面的深意压电公司仍旧是那么大,仍旧是在那栋大楼里。“10年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张建国情不自禁地说。家徒四壁,唯“中华有为”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后来才搬到南油工业区。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实际上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公司当时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顶上是空的,方便空气流通及采光。这样,大家就不用怕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了,从仓库这边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作配件的板件(SKD),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

战略游弋者

任正非:让洋对手睡不安枕的战略游弋者

当被称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科正在接受全球传媒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赞誉和顶礼膜拜之时,它却不得不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暗自焦虑,头疼不已。这家企业就是深圳的华为,而它的带头人原来是解放军的一名团级干部,也因此而带有军人作风的任正非。

任正非的经历的确够让人赞叹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自军队转业之后,就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最初也打了几年工。有点积蓄和资源后,他于1987年创立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HAX交换机获利。当时在深圳这种类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可大家活得都不错,很舒服。但任正非的与众不同此时显露了出来,做了两年之后,他放着舒服舒服赚钱的生意不做,却非要自己搞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如果要评选哪家企业最能代表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上所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就是华为。截至目前,华为在电讯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专利,并为此赢得了普遍赞誉。当然华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有密切关系。

华为对外界宣传说,它在研发方面每年的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0%。但据说华为的投入远远高于10%,几乎所有能用于研发的钱,都被华为义无返顾地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而且,任正非逼着技术研发部门花钱,你没有把钱花出去,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研发的项目开发的不够深入和广泛。比如说,华为每年将研发资金的1/3用于3G,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有3500人参与这一研究项目,这些努力在2003年终于赢得了市场回报。也正因为有这些,华为才可以从一开始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交换机小厂,发展到现在以生产路由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

任正非不修边幅,一身老土的革命同志打扮。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的管理模式仍沿用革命化的团结大动员、唱军歌式的集体行动那一套,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新锐的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令人感到奇特。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华为进入到中国顶尖企业行列。华为2003年的销售额高达300亿元,名列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七名,利润更是名列第一。

但也有人指出,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巨大订单。最初,华为是从偏远农村等低端市场做起的,在跨国企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会,甚至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手段。

“华为的冬天来临了吗?”任正非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华为。可以说,正因为他始终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的照片看起来都很老相,即使穿上挺括的西装。

别样视野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出现了不适应。他的夫人先他转业高居南油高管层,他则在南油下属的亏损企业中运营连连失利。偏偏他又是个孝子,还要把父母与弟妹接到一起居住。支柱倾斜,那个家解体了。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太多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使许多公司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机会,就是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能够形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则只能为资本运作和战略结盟提供题材和想象空间,却不适于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来经营。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不会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才会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中国企业的战略资源本来就不多,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任正非有自知之明。他善于区分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和装扮成陷阱的机会。

相关评价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评价任正非和华为:

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

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任正非妙语

(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业务领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华为技术(“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与运营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拥有热诚的员工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客户化的产品和端到端的服务,助力客户商业成功。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CDMA20001xEV-DO/CDMA20001X,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MobileSoftswitch,NGN)、网络(FTTx,x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data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接连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6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

经营业绩

2008年,公司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健康的增长,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国际市场收入所占比例超过75%。华为公布的销售收入一般是指合同销售额,而实际销售额,按照华为往年的平均水平,大概为合同销售额的72%~75%。因此,华为2008年的实际销售收入应约为170亿美元

2008年7月9日消息,华为日前发布了其2007年年度财报,结果显示,2007年华为共收入125.6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8个百分点。2007年华为位列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自创建开始到2007年底,华为总共提交了2.688万项专利;在华为8.1万名员工中,到2007年底有3.5万名是研发人员,比例为43%。

据国外媒体报道,凭借125.6亿美元的收入,2007年华为超过北电一举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2007年华为获净利6.74亿美元,与2006年时的5.12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2%。

截至去年年底时,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总计拥有35000名研发人员,约占其全球雇员总数的43%。

自创业伊始至去年12月底,华为先后已递交了26880份专利申请书。

在去年所获总值160亿美元的合同订单中,有72%的订单均来自国际市场。华为表示,2007年华为在如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获得的订单同比增长了150%

2006年销售收入达656亿元人民币,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60亿美元。华为与众多世界领先的运营商建立了伙伴关系。截至2006年,全球50强运营商中,包括Telefonica、法国电信(FT/Orange)、沃达丰、中国移动、英国电信(BT)、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等在内的31家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在发达地区市场,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并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相继取得新的规模突破。

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TOp3设备供应商,华为在新兴市场的份额稳步提升。

作为全球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移动产品在公司的产品销售组合中,仍然占有首要比重。2006年,华为签署了28个WCDMA/HSpA商用合同,GSM网络销售复合增长连续三年超过74.1%,06年全球市场份额21%。

固定网络、Ip网络和电信增值业务等产品领域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在2006年全球市场份额排名中:

NGN产品居业界第一(Infonetics数据)

移动软交换居业界第一(In-Stat数据)

光网络产品保持业界第二(Ovum-RHK数据)

IpDSLAM居第一(Infonetics数据)

宽带汇聚路由器居第二(Gartner数据)

MSAN第一(Infonetics数据)

移动宽带第一

全球运营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2006年,65%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2007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72%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华为目前在海外设立了8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2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华为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

华为还在海外设立了28个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

研究开发

华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层、核心层、承载层、接入层到终端,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

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标准与专利

40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加入了ITU、3Gpp、IEEE、IETF、ETSI、OMA、TMF、FSAN和DSLF等七十个国际标准组织。2006年,华为向这些组织提交文稿2900多篇。华为担任ITU-TSG11组副主席、3GppSA5主席、RAN2/CT1副主席、3Gpp2TSG-CWG2/WG3副主席、TSG-AWG2副主席、ITU-RWp8F技术组主席、OMAGS/DM/MCC/pOC副主席、IEEECaGBoard成员等职位。

华为持之以恒对标准和专利进行投入,掌握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在3Gpp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

2008年2月21日,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道,华为200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4,较前一年上升9位。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松下、飞利浦和西门子。

联想和华为这两家公司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家公司最大的区别是对创新科技的追求。

联想其实起家比华为早,早年的成绩也好于华为,特别是联想研发汉卡后,在电脑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占领了国内大部分的电脑市场份额,后来收购了intel,推出thinkpad系列,在笔记本领域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同时,联想做手机也很早,依托渠道资源,在很多年间,联想手机都是通过几大通讯运营商包销的,那时候,国内的手机市场还没真正发展起来,大家对手机的追求还停留在功能机阶段,依靠几大运营商,联想手机的销量不愁,躺着赚钱。

由于没有危机意识,没有更高的技术追求,疏于对国内市场的观察,联想手机等到国内手机厂商们纷纷发展起来、手机销售渠道大变动后,才发现自己的优势早已不在,但为时已晚,联想的手机业务目前在国内最多也只处于第二梯队的中游。而电脑领域,联想的全球市场份额也逐年下降,加上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全球电脑市场规模不断萎缩,导致联想目前在主营业务遭遇了比较大的危机。

而华为的路子则完全不同。华为一开始并没有联想的雄厚资源,但技术研发一直是华为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一开始做通信基站,还是后面做手机,创新研发和技术储备的脚步一直不停歇,现在华为能够自研芯片,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全球领先的5G技术能力,都是多年来每年的巨额研发投入带来的,每年几百亿的研发费用,培养了无数的“技术备胎”,现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华为多年来积蓄的能量终于爆发,在未来,华为还将以别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向前奔跑。

华为和联想对于创新科技的态度,其实从两家企业的管理层发言就可以看出来,任正非追求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算别人的技术可以畅通无阻地给自己使用,还是要自己背地里研发,做到真正的“科技自立”,这样才能永远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而联想杨元庆的观点是,目前国外有许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联想只需要与合作伙伴一起,继续走全球化的道路就好了。

所以,这两家公司的理念和对科技创新的态度,也造成了如今两家公司完全不同的境遇:华为手机业务全国称霸,全球销量反超苹果,电脑业务快速发展,大有赶超联想电脑业务之势;而联想手机业务一直没什么起色,电脑业务也不断萎缩,整个集团早已在走下坡路。

陆正耀复制造富神话?

起底“金融巨鳄”家族财富:资本铁链错综复杂,是瑞幸真正操盘手

一、

1969年7月,福建省屏南县长桥村,一个男丁在万安桥桥头的一座二层小楼里出生,而这座有着40多年历史的小楼,就是如今神州优车、神州租车、宝沃汽车和瑞幸咖啡背后的操盘手——陆正耀。

在陆正耀的老家福建屏南,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陆氏,后有双溪;先有双溪,后有屏南”,陆姓在屏南不是大姓,但陆氏却影响着屏南的历史,据了解,陆正耀家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父亲会酿造酱油,母亲则是村支部书记,陆正耀的父母很疼这一位小儿子,父亲会给他买很多游戏机,经常惹得哥哥姐姐的不满,但对于陆正耀来说,似乎并不留恋这些小孩子都喜欢的游戏机,在同龄人捧着陆正耀的游戏机在二楼大厅“大杀四方”的时候,陆正耀选择在角落津津有味的看书。

初中毕业后,陆正耀和哥哥姐姐们一样,辗转到了屏南一中读高中,为了上学方便,陆正耀选择居住在姐姐王新媖的家中,这一年他哥哥王新建也已经踏出社会,在平南县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度过自己平凡的余生,但陆正耀显然并不想活成父母希望他活成的模样。

在高中期间,性格外向的陆正耀勤奋好学、能吃苦、重情义,经过紧张刺激的高考生涯后,成功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据陆正耀在高中时期的老师称:“我们县里能考到北京的人不多,他是其中一个”,足以看出陆正耀在学业上的努力和勤奋。

二、

1987年9月,陆正耀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父母、家人的关心,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学的道路,在校期间,陆正耀延续中学时的勤奋精神,在学业上不遗余力地学习,于1991年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的陆正耀被父母安排进了石家庄政府部门工作,成功进入到通信行业,这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牢不可摧的基础。

和所有的毕业青年一样,陆正耀也怀揣着自己的北京梦和创业梦,于是,这个自称是“狮子人”的福建小伙,在1995年的时候辞去了自己的政府部门工作,进入通信行业,正式成为创浪潮中的一员。

这一年,26岁的陆正耀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通信公司,也许是受到思科、爱立信等通信跨国企业的影响,陆正耀给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取了一个英文名——DITELTechnology,主营业务是通讯设备代理和系统集成项目。

在创业期间,善于谋划、富有野心的陆正耀将DITEL的主要代理业务按照不同阶段分配给朗讯科技、阿尔卡特以及当时追求的目标公司MITEL,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代理商,据后来的资料显示,陆正耀第一次创业的这家公司,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员工有数百名,年度销售额上亿,而这时候的陆正耀,也不过才近30岁的年龄。

三、

2003年,尝到甜头的陆正耀拿着第一次创业赚到的钱,又开了一家公司——北京华夏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长途IP电话的运营,一度成为中国电信在北京最大的合作伙伴,据数据显示,当时陆正耀的这家公司,共拥有中国电信在北京67%的业务。

从1995年到2003年,8年的时间,陆正耀先后创办2家公司,2家公司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天生带有闽商“豪赌”气质的年轻人,正在走向又一个顶峰。

陆正耀的第二家公司做得很大,但长远来看,代理的商业模式显然并不能持续发展,巧的是在,这一年的钱治亚也告别武汉前往北京“投靠”陆正耀。

2005年,“年少有为”的陆正耀回到家乡,直接拿出自己公司利润的200万元,在当地成立了一支助学基金,帮助福建屏南的学校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连当时的陆正耀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会直接改变这个小山村的命运。

四、

也是在这一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大爆发,产量达到570万辆,俨然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眼光毒辣的陆正耀将眼光放在了汽车市场,并在2005年的8月创办联合汽车俱乐部(简称UAA),彼时的UAA就像一条条鲶鱼一样,不断搅和国内的汽车后市场,但此时陆正耀骨子里的闽商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不满足于现状的陆正耀找到刚刚上市的携程,将汽车售后服务整合到了一起,UAA成功转型为神州租车。

凭借强悍的作风和骨子里的冒险因素,陆正耀的神州租车迅速占领市场,在行业站稳了脚跟,成为国内最大的租车平台之一,随后又在2015年的时候以B2C的方式杀入市场,直到2016年1月,神州优车正式成立,这一年的神州优车完成多轮融资,并于那一年的7月正式挂牌新三板上市,至此,属于陆正耀的“神州系”,算是真正在资本圈中扎根了。

五、

在陆正耀的3次创业中,这个出生福建的闽商早已将旗下所有企业都挂上了“家族”的名称,据媒体报道,陆正耀的配偶、姐姐和兄长,都在自家的“神州系”企业中有着微妙的关系。

陆正耀家族深度渗透到旗下公司,与一众资本高手共舞,是神州系能够快速发展迭代的主要原因,对于如今的“金融巨鳄”陆正耀来说,从来不会提前退休。

2017年下旬,陆正耀携手刘二海、黎辉等人急忙奔赴下一个主战场,并于这一年的7月,和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共同创立了瑞幸咖啡,由陆正耀的老部下钱治亚担任CEO。

在这个资本“铁三角”里,担任CEO的钱治亚带着瑞幸狂奔,并通过一系列资本手段参股投资瑞幸,将自己的左口袋里的钱放到右口袋里。

假如没有浑水来搅局的话,由陆正耀带头的资本游戏,玩得似乎可以很“嗨皮”,但很可惜,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次的瑞幸真的栽了,正如由陆正耀牵头的资本“铁三角”一样,必然破灭。

关注我,了解更多商业小知识。

如何看待俞敏洪说中兴年研发投入不过10亿?

如何看待俞敏洪说中兴年研发投入不过10亿,宣称是高科技企业是自己打脸?仔细看了俞敏洪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8年夏季高峰会”上的演讲,发现俞敏洪真敢说啊,不管是对美帝、阿里、腾讯、拼多多、中兴等,或者是怼高铁霸座连名字都不愿意记住的事情,真是直言语不惊人誓不休。

对于阿里、腾讯、拼多多的发言,俞敏洪直言:

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做的都是国内的生意,而且利用了人们的低级趣味爱八卦,像拼多多、阿里巴巴、腾讯都是这样。

当然市场赚钱有时候也并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对于俞敏洪的演讲中,差不多算是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其真正的意思是科技企业要能够创造出影响全世界的科技产品才是厉害的,对于阿里巴巴也算是看好的。但是如何真正升级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才是重要的。

对中兴直言:

中国有些企业不争气,我曾经买了中兴的股票,结果现在差不多一分钱买不回来。更加要命的是,我发现中兴一年在科技研发中间的投入才只有十亿人民币不到好像.......

对于中兴的科研投入,不知道俞敏洪是真的了解内幕?还是信口开河?还是话说急了搞错了?从网上资料以及中兴各年度报告从发现,中兴每一年的科研投入并不低,最近这三年为:2015年122亿左右、2016年127亿元左右、2017年129亿元左右。2011年-2017年共计研发总投入超过700亿元左右,每年研发投入销售占比10%左右。而且中兴的研发人员数量也不少,2017年底达到了28942人,占员工数量38.71%,在中美法日加等地设立了20个研发中心。截止2017年底,专利累计超过6.9万件,全球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万件,其中5G战略布局专利全球超过1700件。而且是中国唯一连续八年获得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前三的企业。

按理说俞敏洪作为一个可以说是功成名就,而且在如此重要的公开场合的演讲,出现这样怼中兴的话语,难道是我们看到中兴每年公布的信息不正确吗?或者是把科研经费都花在了开会出差出国考察上去了?还是俞敏洪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言乱语了?或者是说急了口误了?反正举例中倒是说的中兴是不争气的企业。

中兴其实只是我们企业的一个缩影而已,而且从国内整体企业比较来说中兴的科研投入还算是不错了。如果不发生被禁事件,谁又能随便就能拿中兴调侃几句呢?难道其它的科技企业都比中兴强吗?不见得。

所以个人认为俞敏洪虽然买了中兴的股票而且被亏得不见底了,但可能并没有仔细去研究中兴。而只是在演讲中临时起意把中兴作为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只不过心里有点儿着急,把数字搞错了?但愿他是出现了口误,要不然外界又还会误解俞敏洪是不是了解什么内幕,中兴是不是做了什么手脚之类的那就更不好了。本来中兴就已经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了,如果科研投入每年真只有十亿元的话,那就更会成为众矢之的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更多分享请上部关注【东风高扬】。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syysh.com/cfpaiweihao-7718.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