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黄龙大会,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

英雄联盟 163
广告一

dnf黄龙大会,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

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一剧中,描绘了上元节这天长安发生的一系列险象环生的事情。各位观众老爷一定很好奇唐代上元节这天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与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dnf黄龙大会,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

一、上元节的起源

上元节,即我们今天的元宵节。中国传统历法中,尤其注重朔日和望日,即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祀鬼神祖先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中国古人最早在正月十五举行祭祀,就与农业有关。《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月,日在营室……其祀户……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与上帝。”正月十五这天,天子要带头祭祀谷神与上帝。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祖先神在祭祀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礼记-祭义》记载:“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斋戒沐浴而躬朝之……而卜之吉……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在每年的年初,贵族都要斋戒沐浴,进行占卜活动,如果占卜的结果显示吉祥,就会在正月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祖先活动。

而正月十五得名为上元节,与中国的道教信仰有紧密联系。道教有三元说和三统说。道教三统为“天、地、人”,而在道教观念中,元气是万物形成的最基本元素,进一步构成了涵盖万物的天、地、人三个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三元的说法。北魏时,道教观念中将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为三元日。此时道教系统中,出现了“上元”、“中元”、“下元”三官。据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三官分别为上元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和下元玉检检地玉文。唐代进一步将三元日与三官匹配起来,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唐皇室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代,大多信奉道教。所以在唐代,道教的节日被大力提倡。而在所有节日中,代表“天官赐福”的上元节无疑是最受人们重视。唐玄宗时期,将上元节作为一个节日固定下来,特许了三天的庆祝时间,让百姓可以燃灯庆祝,任意娱乐。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二、唐代上元节的节日活动

中国古代有宵禁的传统,唐长安也实行宵禁制度。每到夜晚时分,宵禁的鼓声响起,便关闭坊市的大门,除非有官衙特许的公文或十分紧急的事,禁止出入。玄宗颁布允许上元节彻夜庆祝的诏书之后,上元节成为第一个被特许关闭宵禁的节日,允许放灯三日。唐代韦述在《两京杂记》中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她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开放宵禁是为了更好地庆祝上元节,方便了上元节燃灯活动和百姓夜游赏灯。于是每逢上元节,百姓通宵达旦庆祝,正如唐代诗人苏味道感叹“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上元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燃灯、观灯。燃灯本是一项规格较高的外交接待礼仪。早在隋时,每逢大规模接待外宾的时候,长安城十五日内十里长街昼夜都被列为戏场,点着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观赏。唐代延续传统,在上月节这天接待各国使者,同时继承了燃灯之俗,庆祝万国来朝的盛况。《帝京景物略-灯市》载:“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驰禁,开市燃灯,永为式。”

唐代上元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是踏歌。踏歌是由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踏摇娘”的习俗发展而来。相传有一个姓苏的郎中,嗜酒如命,但他每逢醉酒就殴打妻子,妻子面对如此的遭遇,便做了一首哭诉的歌。后来此歌传出去,受到人们的欢迎。演唱时,且步且歌,因此称之为“踏谣”。到了唐代,踏歌的形式和曲调增多。且出现一种新的踏歌形式——连袖舞,边唱边舞。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玄宗时,宰相张说曾写过《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这是上元节在皇帝面前演奏踏舞的专用歌词。其中第一句为“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其中的花萼楼全名“花萼相辉楼”,是皇城一个可以用来观赏长安景观的楼,也是上元节时,皇帝接待外宾、观赏踏歌、观看大唐子民观灯活动的场所。上元节这天,花萼楼上,群臣务必让皇帝体验到大唐太平盛世。

民以食为天,上元节也有独特的食物来庆祝节日。膏糜(一种肉粥)是一种传统只能用来祭祀的食物。但在唐代,成为上元节人人可以享用的美食,食物世俗化气息浓重。除了膏糜,还出现了许多新式糕点,最有名的为丝笼和焦追,都是用麦粉做成的油炸食品。而且食物的制作工艺和制作工具繁多,食物的造型精美,甚至有专门用作娱乐活动的食物。

三、上元节的人文活动

道教深受唐皇室推崇,每逢上元节,玄宗便要进行斋戒活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玄宗下诏:“道教三元,诚有科戒。”规定三元日时,禁止杀生与打鱼捕猎。同时在各大道观举行斋戒活动,诵经祈福。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皇帝“修功德”,道士道姑们这一天举行斋戒焚香时,都要讲明自己是为大唐皇帝“敬修功德”,然后祈求神灵赐福于天下苍生。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玄宗朝上元节夜,会在宫中举行宴会。宴会前玄宗要同群臣一起观灯,《云仙杂记》曾记载这一盛况“正月十五日夜,玄宗于常春殿张临光宴。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奏《月分光曲》,又撒闽江锦。荔枝千万颗,令宫人争拾,多者赏以红圈帔、绿景衫。”赏灯结束后,皇帝赐宴,与会者均是朝中高官贵戚。群臣向皇帝献祝福、再为大唐祈福,君臣同享宴会之乐。在宴会,士人们吟诗作赋,写出华丽的辞藻,向皇帝和高官贵族歌颂上元盛况,以博得他们的青睐,换取自己的锦绣前程。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上元夜,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个放飞自我的夜晚。每逢上元之夜,万千女子都会精心打扮,身着盛装走上长安街头,庆祝节日。而这一天皇帝为庆祝,也会将宫中的宫女放出,让其自由夜游观灯,据《新唐书》评价为“纵宫女出游,皆淫奔不还”。这一天无疑是女子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追求爱情的大好时机。《唐两京城防考》记载某个节度使有一个宠姬,上元节这天把自己的红手绢作诗扔在路上,上面写着若有有缘人,明年此日相会于相蓝后门。有一个叫张生的男子捡到如期应约,然后二人私奔到江南。

文史君说:

上元节在我国有着久远的的历史传统,其起源于先人的祭祀观念。早期中国,正月十五这天是祭祀的上好日子。受道教观念的影响,上元节在唐代焕然一新,成为一个独特的庆祝节日。在皇帝的倡导下,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长安城严苛的宵禁制度被开放,各色人等走上街头燃灯祈福,参加各种具有特殊意味的民俗活动、欣赏应接不暇的表演、享受各种令人齿颊生香的民俗食物。“天官赐福,上元安康”的祝福语,适用于上至皇帝贵族,下至百姓奴婢。唐代的上元节,具有世俗性、全民性、狂欢性、娱乐性、世界性。从这一节日盛况中,我们也可以窥出大唐的盛世气象。

参考文献: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李曼:《唐代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延安出过哪些名人?

说说古代的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丽史剧。

黄帝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约生活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宽厚仁慈,任贤用能,嫉恶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领氏族部落成员,“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镜子、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制法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指南车、阴阳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诸多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均颂赞为黄帝发明制作。《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建有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20世纪,桥山及其周围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存,为黄帝时代的有力史证。

周惠达

字怀文,西魏文安郡(今延川县)人。追随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宇文泰为相主政,任惠达悉理政务,“军国草创,(与尚书毛遐)二人积粮储,治器械,简士马,魏朝赖之。”(《资治通鉴》)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旋任尚书右仆射。性谦逊,位显不居功,惟才是举,举荐奇才苏绰深得宇文泰嘉许,授仪同三司。薨于大统十年(544)。隋开皇年间(581~600),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

刘迦论

延安人。隋大业十年(614)五月,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聚部众10余万,与稽胡族义军相呼应。隋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军镇压。双方激战于上郡(今富县一带),刘迦论及将卒万余人牺牲。

杨偕

字次公,北宋人。其父杨守庆,先在南汉为官,后归顺北宋,任坊州司马,全家定居中部县(今黄陵县)。仁宗时,杨偕中进士,出任坊州推官,后授侍御史。宋仁宗废郭皇后时,杨偕与范仲淹、孔道辅上疏力争,仁宗嘉纳之,擢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中知府,后任邢州知府。荐神楯劈阵刀,仁宗大加称赞,令各路军习其阵法。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致仕。

刘延庆(1068~1127)

刘延庆,宋保安军(今志丹县)人。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等职,攻克西夏成德军,官拜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年间(1119~1125)征讨方腊建功。徽宗北伐,延庆任宣武都统制,督兵10万征辽。辽将萧干率大兵而来,延庆战败,闭寨不出。萧干分兵断其粮道,擒宋军守粮将王渊并士兵两人。萧干命将两宋兵缚住双手,遮住双目,置于帐中。至午夜,闻辽兵对话:“汉军十万压吾境,吾帅统兵三十万,敌之有余,明日分三路出击,全歼汉军。”稍停,辽兵设计放两宋兵回告延庆,延庆不知是计,心甚恐。次日,果见营外火起,以为敌大兵到来,遂命大军烧营逃跑,军士竞相逃命,直退至保雄州。延庆因丧师被贬职。北宋末,延庆复为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延庆分兵守京城。金兵攻陷京城,延庆引万余众夺门而走,为金追兵所杀。

解元(1089~1142)

字善长,保安军德靖寨人(今志丹县旦八镇境内)。行伍出身,疏眉俊目,猿臂熊腰,善骑射。先在清涧任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在宋将韩世忠麾下为偏将。韩率兵出大邳,大队金兵来犯,兵士皆惊骇,解元领二十骑先行,获金兵细作,得知金兵行动。适遇数百金兵到来,解元陷入金阵,拼力冲杀,将其酋长刺死,其余皆遁。解元因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杨兆

字梦镜,明朝肤施(今延安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甲第八十名。为人“风度凝峻”,“才兼文武”(清《延安府志》),曾出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军训严谨,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重视家乡兴学,曾个人赞助设立“杨公书院”,并亲书“云山一揽”题刻。

罗家将秦家将薛家将岳家将杨家将?

罗家将的主要人物有:北平王罗艺罗燕超,越国公罗成罗公然,扫北王罗通罗永孝,以及罗章、罗昌等人

秦家将的主要人物有:马鸣关大帅秦彝秦子厚,胡国公秦琼秦叔宝,东床驸马秦怀玉,以及秦英、秦汉等人。

薛家将的主要人物有:平辽王薛礼薛仁贵,两辽王薛丁山,武英王薛刚,以及薛姣、薛葵等人。

岳家将的主要人物有:抗金大元帅岳飞岳鹏举,金锤小太保岳云,扫北帅岳雷,以及岳霆、岳震等人。

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有:金刀令公杨继业,七郎八虎,少帅杨宗保,以及杨文广、杨文举等人。

要问这些人的结局如何,由于人数太多,我们不能逐个介绍,只能挑着几位具有代表作的人物说一说。罗家将的人物结局

一说北平王罗艺:

罗艺,字燕超,虽是平民百姓出身,但自幼胸怀大志,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少年之时曾落难南阳府姜家集,得遇一位贵人。那位贵人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传给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一百零八路五虎断魂枪,敢说纵横天下难遇敌手。

后来罗艺从军入伍,投靠到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的门下。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本领出众,很快就受到了了秦旭的重用。

为了自己的前程,罗艺坏了良心。他隐瞒了自己的婚史,又娶了秦旭的女儿为妻。

在岳父秦旭的鼎力相助下,罗艺的势力越来越大,短短几年,就成了一位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

罗艺本来就不是池中之物,这一兵权在手,很快就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与北齐的一次决战中,他大获全胜,从而坐镇北平府,占据了燕云十六州。

隋文帝杨坚打天下之时,虽然灭了北齐,平了南陈,却怎么也打不下罗艺的北平府以及他的燕云十六州。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罗艺名义上归降大隋朝,但听调不听宣,北平府以及燕云十六州的所有军政要务都由他说了算。

就这样,罗艺就成了独霸一方的北平王!

直到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天下大乱,各处都是刀兵四起,狼烟滚滚。

有一次,夏明王窦建德率大军攻打北平府。

由于罗艺的军中出现了叛徒,最终北平府被攻破,罗艺也死在了窦建德的部将苏定方之手。

二说越国公罗成:

罗成,字公然,北平王罗艺罗燕超之子,名列隋唐第七条好汉。

提起罗成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他面如冠玉,相貌极其俊美,有“隋唐第一美男子”的荣誉称号。

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长得好自然就有异性缘。

就说罗成吧,凭着一张小白脸儿,迷倒的女子无数。据说他有一百个爹,一个亲爹仨义父,九十六个老丈人。

好家伙,老丈人就有九十六个,佩服啊佩服!

罗成不仅相貌俊美,而且武艺超群。

他胯下一匹追风小白龙,掌中一条五钩神飞亮银枪,枪法精绝,神鬼莫测,号称“素袍白马无敌将,一杆银枪天下传!”

扬州城夺魁大会上,他艺压群雄,日不移影连挑四十三员战将,最终一举夺魁!

不仅如此,他还自幼就熟读兵书战册,三韬六略无不了然于胸。

大破一字长蛇阵,大破四门铜旗阵,都是由他坐镇指挥的,瓦岗众将无不心服口服。

瓦岗山散将之后,他加入了李唐阵营,跟着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日锁五龙”是名震天下!

大唐建国以后,他被高祖李渊封为十八家国公爷之一的越国公。

这么说吧,罗成这个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真可说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

但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用在罗成身上太合适不过了。

罗成纵然如此优秀,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心太狠,手太毒。

大破长蛇阵,他逼死了义父定彦平;大破洛阳城,他逼死了义兄单雄信。定彦平对他多亲,单雄信对他多好?

虽然说各为其主,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人也不该死在你罗成的手里。

常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罗成如此逆天而行,就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某一日,周西坡传来一通鼓响,后汉王刘黑挞反唐。

唐高祖李渊传旨,令太子李建成挂帅,齐王李元吉为监军,越国公罗成为先锋,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平叛。

结果,罗成因遭到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陷害,单枪匹马误入淤泥河,只落了个乱箭穿身而亡,年仅二十三岁。

三说扫北王罗通:

罗通,字永孝,越国公罗成之子。

由于其父罗成为国捐躯,且死得十分惨烈,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安抚罗家,便收了罗通为义子,封为“御儿干殿下”。

罗通自幼习武,而且十分了得,白马银枪,骁勇异常,颇有乃父之风。

他十八岁那年,挂帅扫北,由于立有大功,得胜还朝以后,李世民大喜,当场加封他为“扫北王”,命其永镇潼关。

要知道,潼关可是长安城的门户,是九省十八关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关口,故有“潼关稳,长安宁,潼关乱,长安危”之说。

李世民能让罗通镇守潼关,可见对自己这个“御儿干殿下”是何等重用了。

后来平辽王薛仁贵挂帅征西,唐太宗李世民一时兴起,也陪同着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计,被困锁阳关。

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作为二路元帅前去救驾,由于人手不足,太子李治只好任命扫北王罗通为前部正印先锋官。罗通接旨领令。

罗通的先锋营都是他自己一手操练出来的人马,斗志昂扬,能征善战,一路之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哪知道就在途经界牌关的时候,遇到对手了。

界牌关的守将姓王名伯超,虽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但神勇过人。

罗通与王伯超大战到一百多个回合,一个没注意,被王伯超一枪挑破了小腹,鲜血淋漓,肠子都出来了。

要说罗通真有一股子狠劲儿,把肠子重新盘了盘,照样大战王伯超。

这段故事就叫“罗通盘肠大战王伯超”。

最终,罗通和王伯超同归于尽。

秦家将的人物结局一说秦彝秦子厚:

秦彝,字子厚,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之子,官拜南陈马鸣关的大帅。

他有个妹妹,闺名叫做秦胜珠,就是罗艺的第二位妻子,也就是罗成他娘。

秦琼和罗成为什么是表兄弟?就是因为秦彝是罗成的舅舅,罗艺是秦琼的姑父。

秦彝这个人不仅性格沉稳,人品端正,而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最主要的是,武艺十分了得。

他凭着胯下一匹赤炭火龙驹,掌中一条虎头錾金枪,再加上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镇守马鸣关多年,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号称南陈第一勇将!

但是,在南陈没有对手并不代表天下没有对手,有一个人的出现,成了秦彝的生平第一劲敌。

此人非别,正是名列隋唐第八条好汉的靠山王杨林!

杨林跟着他哥哥杨坚打天下,官拜三十六路行军都总管,灭罢了北齐又来平南陈。

马鸣关下一场大战,杨林和秦彝交了手,秦彝的一条虎头錾金枪对战杨林的一对水火囚龙棒。由于两人本领相当,大战了一个来月也未能分出胜负。

最后一次,两人在一片密林之中决战,秦彝本打算使用一招回身索命枪,结果杨林的性命,哪知道他这一枪扎偏了。没扎到杨林,却深深扎进了一个树干上。

杨林利用秦彝拔枪之际,一棒将秦彝打死。

秦彝一死,马鸣关失守。马鸣关失守,南陈不保。

二说秦琼秦叔宝:

秦琼,字叔宝,秦彝秦子厚之子,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马鸣关失守之后,幼小的秦琼跟着母亲逃难到了山东,定居在了济南府历城县。

秦琼十五岁站公门当差,十八岁就做了历城县的马快班头。由于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人称“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

他凭着胯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熟铜锏,在山东地界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儿,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艺压一百单八县,名震山东半边天!”

他母亲六十大寿之时,他结交了一帮兄弟。大家伙儿在贾柳楼磕头结拜,共有四十六人,号称“贾柳楼四十六友”。

群雄聚义瓦岗山之后,他受众人推举,做了瓦岗军的兵马大元帅。

瓦岗山散将之后,他加入了李唐的阵营,保了李渊、李世民父子。

由于秦琼能战善战,深受李世民重用,加入唐营之后,照样执掌兵权,照样任兵马大元帅之职。

大唐朝开国之后,他被封为十八家国公爷之一的胡国公。

秦琼的结局还算完好,虽然戎马一生,但并没有死在战场上。

唐军征东之时,他和尉迟恭为了争帅印,两人力举千斤鼎,结果秦琼用力过度,导致旧伤复发,最终死在了病床上。

三说秦怀玉:

秦怀玉,胡国公秦琼之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不仅是少国公,还是大唐朝的驸马千岁。

秦怀玉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救驾越虎城!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东辽国之时,由于唐军中了东辽国大帅盖苏文的计,被困在三江越虎成。

消息传到长安城之际,正是胡国公秦琼生命垂危之时。秦琼临终前告诉儿子秦怀玉:一定要先救驾再发丧!

秦怀玉遵照父亲遗命,来不及安排父亲后事,便披麻戴孝杀奔三江越虎城。

到了越虎城的城下,秦怀玉力杀四门,不仅枪挑了辽军十几员上将,还凭着一条哭丧棒击败了盖苏文的飞刀。

那段故事就叫“秦怀玉带孝杀四门”!

征东秦怀玉露了脸,征西秦怀玉却丧了命。

话说薛仁贵挂帅征西之时,秦怀玉作为大将随行。

两军阵前,秦怀玉大战西凉六国的兵马大元帅苏海苏宝同,由于不是人家的对手,最终死在了苏海的刀下。

薛家将的人物结局一说平辽王薛仁贵: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县人氏,少年清贫,以种地为生。

后来机缘巧合,拜了三元李靖李药师为师,学了一身好本领。

薛仁贵有五宝傍身,分别是:震天弓,穿云箭,白龙马,盘龙戟,水火袍。另外还有一本无字天书。

每次上阵临敌,他都是银盔银甲素罗袍,故此人称“薛白袍”。

他跨海征东一十八年,为大唐朝立下血汗功劳,班师回朝以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加封为“平辽王”。

薛仁贵这一生可以说是荆棘密布,坎坷不平。

从军之时,由于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招来了顶头上司张环张士贵的嫉恨,尽管屡立战功,却一直被雪藏着不让露面。

后来总算是老天开眼,在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帮助下,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张士贵受到惩治,薛仁贵一举成名。

然而薛仁贵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是麻烦不断,屡次遭人陷害。

他曾经三次入天牢,两次上法场,三番两次命悬一线。最后一次为了救他,他老干爹皂袍元帅尉迟恭一命换一命,一头撞死在八宝金殿。

尉迟恭的死令薛仁贵深受打击,心灰意冷之下辞官还乡。

数年后,西凉国大兵犯境,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但此时的大唐朝无有可用之将,只好下旨重新启用薛仁贵。

但是,薛仁贵心痛干爹之死,拒不接旨。

李世民无奈,只得以天子之尊,再三恳求。薛仁贵这才重掌帅印,随驾出征。

但是,征西可远不像征东那么顺利。

由于薛仁贵失策,结果唐军被困在了锁阳城。幸亏他的儿子薛丁山为二路元帅,率军来援助,才得以脱困。

兵合一处之后,有一天晚上,薛丁山路过薛仁贵的帅帐,在烛光的照映之下,忽然发现一只白虎趴在父亲的身上。

传说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此时应该是真元现身了。

薛丁山不明所以,还以为白虎要吃他父亲呢。情急之下,他挽弓搭箭就向白虎射去。

薛丁山的箭法多准,那真是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一箭射过去,白虎突然不见了,结果一箭正射在父亲薛仁贵的胸口。

可叹薛礼薛仁贵就此一命呼呼。

二说两辽王薛丁山:

薛丁山,薛仁贵之子,有一孪生胞妹,叫做薛金莲。

说起这薛丁山来,可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幼年之时,遇到了一头白虎。那白虎不仅没有伤他,还将他带到云梦山金光洞,拜了王鳌老祖为师。

自此与家人分别,一晃就是十五年。

后来,他爹薛仁贵率军征西,结果被困锁阳城。

薛丁山听闻以后,在师父王鳌老祖的安排下,到京城夺了二路元帅印,赶奔锁阳城替父解围。

父子相认之后,两路唐军兵合一处,大元帅是父亲薛仁贵,先锋官是儿子薛丁山。

由于薛丁山相貌英俊,本领高强,在两军阵前收了三个妻子,一个是窦仙童,一个是陈金定,一个是樊梨花。

说也奇怪,别看薛丁山武艺那么了得,但面对这三位妻子,他是一个也打不过。

尤其是樊梨花,不仅武艺上胜过他,兵法战略上也远超于他,可以说处处压他一头。

薛仁贵死了以后,为什么樊梨花挂帅?就是因为樊梨花远胜薛丁山。

平方西凉以后,薛丁山被唐太宗李世民加封为“两辽王”,名头儿之盛甚至超过了他爹薛仁贵。

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年间,随着薛丁山的儿子薛刚的长大,薛家却迎来了一场灭门之灾。

原来这薛刚性如烈火,专爱抱打不平。有一年元宵节,薛刚踢死太子,惊甭圣驾,闯下了塌天大祸。

最终结果是,薛家上下一百多口几乎都被问斩,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家之主薛丁山。

三说武英王薛刚:

薛刚,两辽王薛丁山之子,平辽王薛仁贵之孙。

话说薛刚踢死太子、惊甭圣驾以后,不敢回府,连夜逃离了长安城。

出逃过程中,他在卧虎山遇到了纪鸾英,两人彼此爱慕,结为夫妻。

在卧虎山安顿下来之后,薛刚才知道,由于自己一时鲁莽,全家几乎被斩尽诛绝。

薛刚惊怒交加,立誓要推翻武则天,为薛家满门报仇雪恨!

后来,在军师徐美祖的帮助下,他占据一座九焰山,开始招兵买马。

不久,在好朋友武国公马登的引荐下,他结交上了中宗李显,并被李显任命为“灭周兴唐大元帅”!

虽然名正言顺了,但他自知实力尚弱,难成大事,于是便赶赴西凉借兵。

到了西凉以后,他又娶了西凉国的公主罗素梅为妻,借来了大兵三十多万。

这一下子,薛刚的腰杆儿可硬多了,开始挥师北上,攻打长安城。

终于,在各方势力的协助之下,薛刚攻破了长安城,逼着武则天退了位。

后来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加封薛刚为“武英王”。

薛刚结局挺好,虽然后来朝政混乱,但他却不跟着掺和,最终得以善终。

岳家将的人物结局一说岳飞: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氏,名列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

提起岳飞岳元帅来,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吧?

他胯下一匹闪电白龙驹,掌中一条金杆沥泉枪(又名沥泉神矛),不仅武艺超群,而且用兵如神。

他的队伍军纪严明,军队所过之处,公买公卖,从不骚扰百姓,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岳家军”。

岳飞率领着岳家军,攻无不取,战无不克,几乎是屡战屡捷。

那真是兵锋所指,无不披靡!

金兵金将一听到“岳家军”三个字,只吓得闻风丧胆,望影而逃。

故此,金军之中也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之言。

可惜的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居然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所冤杀,实在是令人可悲可叹。

二说岳云:

岳云,岳飞的长子。

别看岳云年纪不大,能耐可太大了。

他胯下一匹千里雪花白,掌中一对八棱紫金锤,力猛锤沉,勇不可挡,人称“金锤小太保”。

但是,岳云的结局挺不好,跟他爹一样,背屈含冤而死。

三说岳雷:

岳雷,岳飞的次子。

要是按照正史来说,岳雷并没有什么传奇故事。

父亲和大哥被害以后,他跟着母亲发配到云南,后来父兄冤案被昭雪,他们一家重回京城。不久,岳雷入朝为官,一直到死。

但是,在演义小说里面,岳雷的故事可就精彩极了。

父亲岳飞和大哥岳云被害之后,岳雷逃至风雷山青云观,拜了青云道长葛天平为师。

学艺三年,岳雷练就了一身精湛绝伦的武艺。他凭着胯下一匹风雷火焰驹,掌中一条八宝陀龙枪,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后来,金兵再次大举犯境,大宋朝廷无将可派,有人就向高宗赵构献计,岳飞之子岳雷可率兵退敌。

赵构大喜,决定启用岳雷。

岳雷提了两个要求:一是给父兄平反,重修坟墓,再塑雕像;二是杀死逆贼,铲除奸党,给父兄雪恨!

大敌当前,赵构不敢不听,只得一一照准。

这些事情都办妥之后,岳雷才接过了帅印。

岳雷这一挂帅可了不得,不仅杀退了金兵金将,还直捣番邦境内,打得金兵金将拱手而服!

扫北结束之后,岳雷急流勇退,没有留下当官,而是归隐山林了。

杨家将的人物结局一说杨继业:

杨继业,火山王杨衮杨君爱之子。

杨衮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继忠,次子杨继孝,三子杨继仁,四子杨继义,五子杨继康,六子杨继凯,七子杨继业,八子杨继亮。

这八个儿子里面,前七个都是杨衮亲生的,而老八杨继亮则是杨衮的义子,本名高怀亮。

兄弟八人之中,要说武功最高的,当属老七杨继业和老八杨继亮。

这杨继业胯下一匹金毛火焰驹,掌中一口金背七星砍山刀,马快刀急,神勇非凡,人称“杨无敌”。

他本是北汉将领,身为北汉四大令公之一。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三下河东,在卧龙坡遇到了金刀令公杨继业的阻拦。

杨继业凭着胯下马掌中刀,杀得宋朝满营将官一个个愁眉不展、束手无策。

最后还是谋士杨光美用反间计,派人买通了河东幸臣国舅赵遂、宦官郭无为,在刘王面前诬陷杨继业。

刘王误信谗言,开始猜忌杨家,恨不得致杨继业于死地。

最终的结果就是,后汉被宋军所灭,杨继业降宋。

杨继业虽然降将,但也很受重用,和开国王、常胜王石燕超、铁鞭王呼延赞、汝南王郑印、平南王高怀德、东平王高怀亮等人并驾齐驱,号称大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一次宋辽大战中,杨继业遭到了元帅潘仁美的陷害,被困两狼山,终因寡不敌众,碰死在李陵碑前。

二说“七郎八虎”:

“七郎八虎”指的就是杨继业的八个儿子,七个亲儿加上一个义子,号称杨家的“七郎八虎”。

分别是:大郎杨泰杨延平;二郎杨永杨延定;三郎杨勋杨延光;四郎杨贵杨延辉;五郎杨春杨延德;六郎杨景杨延昭;七郎杨希杨延嗣;八郎杨英杨延顺。

这兄弟八人跟他们上一辈儿的兄弟八人一样,都是老八为义子。

八郎杨英杨延顺是杨继业的好友王贵之子,本名王顺。杨继业对这个义子视如己出,十分疼爱,特意改名为杨英,字表延顺。

至于这“七郎八虎”的结局,咱们一个一个的说。

大郎杨延平,胯下一匹赤炭火龙驹,掌中一支屈卢浑金枪,金沙滩双龙会之时,代替宋太宗赵光义而死。

二郎杨延定,胯下一匹金顶艾叶青,掌中一条八宝混金枪,金沙滩双龙会之时,代替八贤王赵德芳而死。

三郎杨延安,胯下一匹嘶风烈焰马,掌中一支透甲缕金枪,金沙滩一战中,被马踏如泥而死。

四郎杨延辉,胯下一匹映日虎头驹,掌中一支菊花点金枪,金沙滩一战中被俘,将杨姓拆为木易,做了辽国驸马。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五郎杨延德,胯下一匹独角青鬃兽,掌中一支独角皂金枪,金沙滩一战身受重伤,后皈依佛门,在五台山出家为僧。大破天门阵之时,曾出山帮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六郎杨延昭,胯下一匹千里白龙驹,掌中一支素缨錾金枪,是兄弟八人之中,唯一在金沙滩之战中活着回国之人。后来,他官拜三关大帅,一直镇守边关,直到病逝。

七郎杨延嗣,胯下一匹抱月乌骓马,掌中一支虎头乌金枪,只因争帅印之时打死潘豹,后来被潘仁美公报私仇,以至于落了个乱箭穿身而死。

八郎杨延顺,胯下一匹万点花斑兽,掌中一支荷包滚金枪,金沙滩一战中,被辽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了辽国的青莲公主为妻。后来,回关探母,帮着宋辽两国罢兵议和。

这“七郎八虎”的结局,正如戏文所唱:大郎身死替宋皇,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马踏成泥浆,四郎流落到番邦,五郎出家当和尚,六郎常年戍边疆,只叹七郎死的惨,七十二支利箭穿胸膛……

三说杨宗保:

杨宗保,六郎杨延昭之子,金刀令公杨继业之孙。

金沙滩一战后,杨家将几乎伤亡殆尽,战死的战死,失踪的失踪,仅剩下一个六郎杨延昭,得以活着回国。

杨延昭有一子,就是杨宗保。

作为天波府的少帅,杨宗保从小就习文练武,被全家上下给予重望。

后来,杨延昭做了淤口关、瓦桥关、益津关的三关大帅,十八岁的杨宗保便追随其左右。

在大破辽军的天门阵之时,杨宗保为了得到穆柯寨的降龙木,想要硬夺,结果被穆桂英生擒。

两人不打不相识,由相识到相爱,最终结为了夫妻。

成亲以后,他们夫妻同心,大破天门阵,威震番邦。

杨延昭病逝以后,杨宗保子袭父职,接替了三关大帅的职位。

在一次与西夏国的交战之中,杨宗保中了敌人的埋伏,在突围之中不幸中箭而死。

以上就是罗家将、秦家将、薛家将、岳家将、杨家将,这几家代表人物的结局。

需要声明一点的是:由于这些人物大多数都是虚构的,故此我说的这些也都是演义小说里面的内容,希望那些动不动就拿历史说话的“知识分子们”不要较真儿!

古代人如何跨年?

谢邀。

很多朋友可能也知道,咱们现在过的这个元旦呢,其实并不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采用了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元纪年,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新年,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农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旦的来历。

当然,在我国古代,也是有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元旦的,那就是农历的正月一日,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咱们中国的主体民族叫做汉族,汉朝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过年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就让咱们回到汉朝,一起来看看汉代先民和他们的“元旦”。

一、汉代官方的元旦礼俗

在汉代,元旦有正旦、正日、元日等不同的称呼。之前冬至的文章里跟大家聊过,汉代的元旦正式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节,应该说是从汉武帝改太初历之后开始的。在这之前,因为元旦和冬至离得很近,所以经常是一起就过了。从汉武帝之后,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黄晓明饰演的汉武帝

汉代的官方非常重视元旦节日,在元旦有许多的大型活动,下面咱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傩戏与驱邪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些驱邪的活动,希望把坏运气留在旧岁,在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气到来。汉代的官方会在元旦前的腊日,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傩戏的场面非常盛大,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傩戏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手持大鼗(táo,即拨浪鼓);有戴面具披熊皮的方相,与十二兽做舞等等,最后由骑兵驱赶着代表疫病的造像扔到洛水里烧掉,总之场面非常隆重。

傩戏表演

这种大傩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祈福祭祀典礼,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后世,至今在我国民间的一些地方还有留存。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唐砖》里面,曾经复原了一部分唐朝的傩戏,虽然和汉代有差别,但大家也可以看个大概。

2、汉代元旦的大朝会

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在古人的观念里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当然是要好好的庆祝的,所以类似“贺新年”性质的节日集会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汉武帝太初历以后,元日正式和冬至分割开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节日之后,庆祝活动就更加隆重了。

汉代元旦当天,汉庭要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称为“正旦大会”,文武百官都要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正旦大会的地点,东汉时是在洛阳城的德阳殿,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公卿百官和外国使节依次上店为皇帝拜贺,而后地方郡国的上计吏上殿拜贺,并呈上过去一年地方上的收支文书。可见这正旦大会也不完全是典礼,还有一点政事的味道在里面。

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图

然后,作为对文武百官贺礼的答谢,皇帝在朝拜之后往往会赐下酒宴。据文献记载宴会“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极”“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有奏乐和百戏等文艺表演,还是非常热闹的。

汉画像石中的百戏表演

仪式结束后,“谒者引公卿羣臣以次拜。微行出罢。”

整个正旦大会的礼仪规程还是非常严格的,向皇帝祝贺要按照官职高低有相应的顺序要求,甚至对官吏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要求。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粱冀就曾因为大朝会的时候仪容不整而被言官弹劾。

二、汉代民间的元旦庆典

元旦是汉代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说官方的元旦庆典还有着一些政治宣示的目的,那么民间的元旦庆祝活动无疑更加的单纯和直接:纪念过去一年的辛苦劳动,以及期待来年的美好生活。

1、神荼和郁垒:汉代的门神

祭门神是我国自远古时期就有的风俗习惯,而到了汉代,门神们更是有了自己的名字和比较固定的形象,其中神荼和郁垒是比较常见的两位。

神荼和郁垒的传说起源自上古时期,《山海经》上记载他们生长在一个大桃树上,看守着鬼门,用苇索抓捕害人的鬼怪,然后喂给老虎吃。这种传说演变到后来,人们用桃木做门,在上面贴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认为这样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桃木门神挂件

汉代的时候,每到元旦前一夜,人们就会祭祀门神,以求辟除灾厄。通常的做法在门上贴老虎画像,在门两侧摆上画有神荼和郁垒形象的桃木牌,再在门梁上悬挂一条苇索,供门神抓鬼使用,时人称这种仪式为“悬苇”。

2、燃放爆竹

说到过年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实际上如果深究起来,关于这个“年兽”的形象,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这种鬼怪在汉代的传说里,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人们被它碰到就会传染疫病。这种鬼怪有一个弱点,就是很害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在元旦的时候燃放爆竹,为了吓走这种鬼怪,其实也是一种来年不生病的祈愿。

今人想象中的山臊

不过,说到燃放爆竹,这里要多说一句。因为一提到爆竹,可能多数现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好看的烟花吧?然而,这种填充火药的烟花爆竹,在汉代应该是没有的。虽然火药是咱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春秋时期也有过一些疑似火药的记载,但现在大家一般承认的火药,是八、九世纪左右发明的,汉代自然还没有。

爆竹,就是把竹子烧爆啊

那么汉代的爆竹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烧爆的竹子。当时的人们用火烧竹节,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来惊吓山臊。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爆竹”了。

3、聚宴和椒柏酒

相比于皇帝赐宴那种政治仪式,汉代元旦时的民间的元旦宴饮就有了真正的辞旧迎新的欢快味道。这种宴饮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元日头天晚上就开始,然后还要守岁到第二天。这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年夜饭、过除夕等习俗的早期形式。这方面汉代还有个有意思的做法,那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不能都吃光,要留一点剩饭,元旦早上起来要把剩饭撒到大街上,取一个辞旧迎新的彩头。这在当时叫做“留宿岁饭”,其实还是挺有点仪式感的。

既然是家族的聚餐,那自然少不了喝酒。不过古代的饮酒,尤其是这种年节时的饮酒,和咱们电视剧看到的那种大碗喝酒可不一样,是礼仪的一种,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规矩的。这些规矩集中体现在敬酒的次序上。元旦当日,由家族的族长带领全族祭祀先人之后,即行饮酒礼:从年龄最小的开始依次向族中老人敬酒祝寿,敬完之后再从年龄最小的开始饮酒。前者表示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后者则寓意年幼者长一岁,年老者失一岁。

乡饮酒礼

汉代元旦时饮的酒,和平时也有所不同,称为椒柏酒,实际上是由椒和柏酿成的两种酒。“椒”是一种香草,汉人喜其性温、气香、多子的特点,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颂。柏是长青之树,古人将之视为长寿的象征,于是用柏叶酿酒,用于新年祝寿。

此外,汉代民间的元旦习俗中,还保留了一些原始巫术的痕迹,比如要饮用桃汤、屠苏酒等具有驱邪防疫功效的“饮料”。

文史君说

岁首庆典,这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庆典之一,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汉武帝时制太初历,正式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岁首,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汉代人将这一天成为元日、正旦,隋唐以后逐渐称为元旦。民国采用公元纪年后,将传统的“元旦”这个称呼安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又新造了一个“春节”的名头给农历的新年。所以说,这各种关于农历岁首的称呼,现在的春节反倒是最晚才有的。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中山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紫色曲玉怎么得?

紫色曲玉需要做Dnf武斗大会每日任务,一天只可获得二个。

获得紫色曲玉的任务是每日任务,需要把黄龙大会的主线任务做完才会出每日任务。

获得任务①:参加黄龙大会并收集12个【紫色念气】

获得任务②:参加黄龙大会并收集10块【普通曲玉】可去拍卖购买。

注明:刷黄龙大会在没有任务助手的情况下一把是3个紫色念气。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s://sdsyysh.com/cfpaiweihao-9240.html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