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dnf皇女的赏赐,明朝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
明朝郡王的封号,和其他朝代基本一致,主要都是来自于古时候的郡名或者地名。当然也有极少的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些特殊的寓意。
至于说封号不够用,这种情况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而到了后期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明朝就快要到头了。
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介绍一下,古代的封王制度,以及明朝的宗室政策。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的自我称谓,其实也仅仅只是王而已,所以后世才会有周王室这个说法。
而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那些诸侯国越来越强,诸侯国的诸侯们,也开始自称为王,从名义上跃升到了周天子这个层次。所以战国时期几大强国的国君,基本上都是王。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再称王,已经不够气派了,所以就发明出了皇帝这个词。不过,因为秦朝执行的是彻底的郡县制,基本没有封王这个说法。所以在秦朝这个朝代,是没有诸侯王的。
再后来,随着秦朝灭亡,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复国,再次称王。而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汉高祖刘邦经过一场乱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击败项羽之后,被其他几位诸侯王再次公推为皇帝,汉朝也就此开国。
而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在位的几年里,一直忙着剪除其他异姓王。因为在刘邦看来,异姓王的存在,始终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只有彻底铲除才能维护国家统一。而除掉了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换上了自己的儿子,作为新的诸侯王,施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以上所说的这些,和明朝的宗室政策,当然没什么关系,基本上都是秦汉时期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对于后来中国大多数朝代的封王政策,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刘邦自己大概也没想过,自己无心插柳,会留给后世王朝一个约定俗称的制度。
因为刘邦废了其他异姓王之后,直接就把自己的儿子推了上去,继承了这些异姓王留下的王位。而那些异姓王,之前很多都是六国的旧贵族。他们自封的王位,也都是齐王、赵王、魏王之类的称号,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战国时期那些诸侯王的后人。
所以,这直接导致刘邦几个儿子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的国名为王的封号,比如齐王、楚王之类的。而到了西晋的时候,司马家因为人比较多的缘故,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郡名为封号。
经过汉朝和晋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之后,后来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将这套封王制度,彻底延续了下去,最多也就是在小处略作修改。
在这套封王制度下,皇帝的儿子当中,正常情况下有一个会被立为太子,以后会继承皇位。这个儿子一般都是嫡长子。而其他的儿子,则是被封为亲王。至于亲王的封号,则一般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
而亲王的儿子,则是同样的道理。亲王的嫡长子会继承亲王的爵位,至于亲王的其他儿子,则会以这个亲王封号代表的诸侯国,国境内的古郡名作为封号。比如说,齐王的儿子当中,嫡长子以后还是齐王,而其他儿子则是齐国这块地盘内,古代郡名为开头的郡王。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就算是同为亲王,封号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出生靠前的,一般封号都是战国七雄的国名,秦齐楚燕韩赵魏,越往后就往往都是一些小国的国名。有的朝代,还会把晋或者周这个国名,也算在大国里面。
比如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嫡长子李建成继承了太子之位,那其他儿子里面地位最高的李世民,就直接被封为秦王。再比如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虽然因为年幼没当上皇帝,但同样后来也被追封为秦王和楚王。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大体上其实也没多大变化。就拿朱元璋的儿子们来说,朱元璋的长子被封为太子,老二就是秦王,老三就是晋王,老四就是燕王,老五就是周王,以此类推。
郡王的封号也是如此,都是以往其他朝代约定俗成的惯例,以父亲封地内的古郡名为封号。这些封号的设定,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不是朱元璋一拍脑门就随意定下了的。
简单来说,亲王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古时候的郡名为封号。
至于为什么不是以明朝的郡名为封号,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朝根本就没有郡这个说法。明朝虽然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但省下面是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或者州县两级行政单位,而没有郡的存在。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套封王制度的体系内,亲王的称号,正常来说应该有一百多个。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不到两百个。至于郡王的称号,则是稍多一些。毕竟古代的时候,不同朝代的郡名可能会有所变动,但大体上也就是一千多个左右。
解释完古代的王位称号之后,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明朝特殊的宗室管理政策。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同志,早年出身底层,还曾经当过和尚要过饭。号称是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朝。
大概也正是因为早年要饭的时候,吃得苦太多,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在制定宗室政策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想给自己后辈儿孙一个保障,生怕朱家的子孙后代再挨饿。
所以,在朱元璋的主导下,明朝设置了一套特殊的宗室制度。在这套制度下,宗室成员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
在这八个等级当中,前两个等级的亲王和郡王,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力。也就是说,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亲王。而郡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还是郡王。但是郡王以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庶子,一律都是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一律都是奉国将军。
而到了最底层的奉国中尉之后,奉国中尉的儿子不再降爵。不管奉国中尉有几个儿子,统统被封为奉国中尉,按时从国家手里领钱,由国家供养。
从这套制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亲王这一级,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前朝亲王的嫡长子,一种是本朝皇帝的儿子。而明朝的十几位皇帝当中,除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比较特殊,一个人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设置了二十多个亲王爵位之外。剩下的十几位皇帝,基本上儿子数量都不多。
比如明成祖朱棣,一共就只有三个儿子。再比如明孝宗朱佑樘,一辈子就只有两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夭折了。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皇帝在位,最多也就增加三五个亲王爵位。就算是十几代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十个亲王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上百个诸侯国的国名,用来给几十个亲王做封号,自然是够用了。更别说这其中还有一些亲王,因为种种问题被剥夺了王位,或者干脆绝后了,还能剩下一些封号。
相比之下,郡王就比较多了。
郡王的主要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老郡王的嫡长子,另一种是亲王的其他儿子。就算一个亲王平均只生三个儿子,一个继承亲王爵位,两个被封为郡王,这样算下来,每一代的郡王数量,也可以轻松在亲王和旧有郡王的数量上,再翻一倍。
所以,朱元璋孙子那一代,可能只有几十个郡王。而曾孙子那一代,就接近上百个郡王。玄孙那一代是两百个郡王,五世孙是四百个,六世孙是八百个,七世孙轻松破千了。
而在明朝的皇帝当中,朱元璋的七世孙这一代,对应的就是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了。而这两位明朝皇帝在位的时候,已经是明朝中后期了。也正是直到他们这个时代,才逐渐开始出现古代郡名不够用的情况。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其实在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朱佑樘在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明孝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宗室数量,并且设置一些新的宗室政策。比如兄弟子侄间的爵位继承,比如给予每个宗室一定的妻妾数量指标,不在指标内部的妻妾生子,不能继承爵位等制度。
但就算明孝宗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仍是无法阻挡郡王数量的疯狂增加。因为从之前的制度算法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亲王爵位,是以加法的形式增加;而郡王的爵位,却是以指数的形式增加。所以到了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明朝的郡王就彻底烂大街了。
既然郡名逐渐不够用了,那接下来就再用县名或者地名好了。实在不行,直接查字典,随便找两个寓意好一点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做郡王封号就是了。反正到了这个时候,郡王这个王位,已经烂大街了,根本不值钱,也没谁会在乎封号的问题。
至于再往后,等到县名和地名都已经开始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明朝皇帝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给这些朱家人找封号,而是如何延续国家的问题。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朱家宗室的整体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而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已经接近五十万人。
整整五十万宗室,天天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自己不劳动,还得让国家出钱养着。到了这个时候,光是养宗室的开销,就已经很大了,对国家财政形成了巨大的负担。
所以,当郡王的封号数量,彻底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的明朝,基本上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和静公主是因为额驸的品级而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吗?
不是,和静固伦公主是子以母贵因母亲令妃地位而特封的固伦公主。
在清朝,皇帝的女儿公主也因为母亲身份不同而有品级之分,皇后所生的嫡女封固伦公主,“固伦”是国家的意思,秩比亲王;而妃嫔所出的女儿封和硕公主,“和硕”是地方的意思,秩比郡王。很显然,和硕公主的级别低于固伦公主。
乾隆皇帝一生生育了十个女儿,和静公主排行第七,她也是乾隆和宠妃魏氏令妃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和静公主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她的母亲令妃生她时,已经成为乾隆妃嫔达十余年了。因此,乾隆对这个女儿显然感情不一般。
和静公主出生后不久,乾隆根据满蒙联姻政策,把她指婚给了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亲王成衮扎布第七子拉旺多尔济,小额驸即被送到内廷养育。乾隆三十五年,七公主已经十六岁了,乾隆开始筹备她的婚事。根据清朝制度,公主是在结婚前夕受封正式的公主封号,这次,本该封和硕公主的七公主被乾隆特意封为和静固伦公主。因为此时乾隆后宫没有皇后,七公主的生母魏氏令皇贵妃是后宫之首和实际的领袖。乾隆抬举七公主显然是因为她生母位份尊贵(令妃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另一个女儿九公主只封和硕公主)。从令皇贵妃开始,从此清朝皇帝都把皇贵妃所生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和静公主可以说开了首例。比如道光皇帝静皇贵妃之女首封为寿恩固伦公主。
由于乾隆嫡女和敬固伦公主也是下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之子,乾隆特意恩准她和额驸留在京城。因此和静公主也按照姐姐之例,婚后和额驸拉旺多尔济留居北京。乾隆对爱女婚事极为关心,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初四日,和静固伦公主下嫁的前二十天左右,乾隆前往刚建好的七公主府,巡视女儿未来的府邸。七公主府的前身是乾隆的宠臣高恒在宝钞胡同的府邸,他因为“两淮盐引案”而被处斩,原府邸入官后改建为公主府。这条记录见于《满文上谕档》:
七月初一日奉旨:朕于初四日经德胜门路,由城头进安定门,在雍和宫用早膳后,自此探视七公主府后进宫。钦此。
根据清朝制度,固伦公主出嫁后皇帝会陪嫁一万二千两白银,乾隆又在嫁妆银子上多赏赐给了和静公主一万两白银。而额驸拉旺多尔济作为赛音诺颜部世子,每年有俸禄一千五百两,乾隆也在他小时候就提前预支他的俸禄十年,为小女婿开当铺做生意。乾隆为了女儿女婿可谓是从长远计。不仅如此,根据满文档案,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又赐给和静固伦公主一座皇家园林熙春园居住。熙春园最初由康熙赐给诚亲王允祉(同期赐雍正圆明园),《古今图书集成》即在此编纂。雍正时允祉被圈禁,熙春园被内务府回收。和静公主下嫁后,历时三年的熙春园修葺工程完成,乾隆特许女儿住进这个刚刚改造竣工的御园里。
虽然乾隆对女儿百般怜爱,但和静公主红颜薄命,乾隆四十年正月就去世了。她在病中时,乾隆亲自去探视女儿,还不时赏赐了很多小点心和水果之类的吃食,可惜公主无福享受了。 公主去世后,乾隆爱屋及乌,把对女儿的爱都倾注到了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身上了,乾隆对他可谓是如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怕他上战场会受伤,明确要求前线将领对额驸放水,之后又让他领受战功。拉旺多尔济也感激岳父的钟爱,因此对清廷忠心耿耿,他和和静公主母弟嘉庆帝的关系也很好。嘉庆八年,皇帝遇刺,拉旺多尔济不顾自身安危奋勇救驾,被嘉庆帝表彰。他去世后,与和静公主合葬于北京郊区。
清朝奉行的“满蒙联姻”国策虽然是出于对蒙古诸部落的笼络示好之意,但从满蒙关系来说,清廷始终是居于尊者之位的,比如和静公主的公公,赛音诺颜部亲王成衮扎布知道儿子被皇帝赐婚后,惊喜过望,他对着襁褓中的七公主以卑者自居,称呼七公主为“天地悬隔之公主”,以示公主是高高在上的天女,自己乃居于下位的卑者。成衮扎布非常重视这桩婚姻,于是请求乾隆让住在京城策凌(成衮扎布之父)王府的姨娘(策凌之妾)经常进内给公主请安,把公主的情况汇报给他这个远方的准公公,以表达对公主的礼敬和关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会赠送很多礼物给这个公主准儿媳。档案记载,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 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请恩准在京居住之姨娘探视公主折奴才成衮扎布谨奏:为求恩事。奴才全家世代交替领受圣主之恩甚重,所施尊荣至极。前又将天地悬隔之公主指婚予奴才之子拉旺多尔济。此乃奴才全家共同所瞻仰者。因为此公主,奴才时时挂念,因未能听得公主身体安康,故全然不放心也。伏念奴才父亲在世时,世宗主子恩赏两名女子,其一已亡故,其一现居京城。伊跟前虽有奴才二子,却皆年幼。圣主如若施恩,奴才即命此姨娘间或进内朝觐,请公主安,奴才等即竭尽于政务,并仍能听得公主安康,则奴才之心亦安。祈求圣主明鉴施恩。奉朱批:实为应办之事。知道了。钦此。
所以和静公主封固伦公主实乃乾隆看重自己和令皇贵妃的长女,特地封她为固伦公主,而她的蒙古丈夫也顺带沾光,妻贵夫荣跟着公主升级成了固伦额驸。非得说乾隆这是为了和亲蒙古才抬举的自己女儿,不得不说这也太妄自菲薄清王朝的权威了。清朝下嫁公主对蒙古部落来说都是天恩浩荡,他们哪里有那么大能量去挑剔皇女的嫡庶和固伦和硕。
和静公主的夫家,额驸拉旺多尔济的祖父策棱尚的正是康熙帝第六女和硕纯悫公主,公主死后,靠丈夫立的功勋而被雍正帝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乾隆嫡女和敬固伦公主的夫家达尔罕亲王家族,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锡礼娶的就是皇太极养女和硕公主(岳托长女);和敬公主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祖父班弟娶的是顺治养女和硕端敏公主(雍正时封固伦公主),额驸的嫡母(和敬额驸为庶出)为康熙哥哥裕亲王福全之庶女;直到乾隆时期,达尔罕亲王家族才娶到了皇帝家真正的嫡脉公主。
满蒙联姻是清朝国策,清朝很多公主和宗室郡主、格格等都和蒙古诸部有联姻,哪里有那么多固伦公主给蒙古部落分的。所以说,和静的固伦公主显然是子以母贵靠母亲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得来的,而不是为了所谓夫家脸面。
唐朝女子不重视贞洁的情况?
从接触历史起,唐朝女性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她们以胖为美,穿低胸装,喜欢骑马。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是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可以说五胡乱华)。
众所周知,唐朝女性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对比其他朝代的女性算是一个异类的存在,但是她们也并没有不重视贞洁,如果只是单单从唐朝的诸多绯闻中就推测,从民间对唐朝公主,唐朝女官,唐朝女皇的一些刻画就推测,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
晋朝爆发八王之乱以后,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将汉人击溃,建立了北方政权,也称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叫北朝,南方叫南朝。对于不了解这段时期的朋友,南北朝并不是先南朝后北朝的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北朝的更替顺序是: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南朝是:东晋 宋 齐 梁 陈
这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厮杀 较量,相互的融合,期间整整有三百年,一直到唐朝都还在持续。刚开始,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女性还保留着汉人的习惯,还有着窈窕淑女 花前月下的美,而北方女性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为主,她们都会骑射,比较的英姿煞爽和彪悍。
当时不仅有有《木兰辞》讲述了北方女性会骑射,当时还有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骑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可此,男子安可逢。
由这首诗和《木兰辞》就是可以推出不仅是男人猛,女人也这么猛,不仅女人猛整个社会氛围也很猛。在长达300多年的融合中北朝不仅逐步的汉化,而且其彪悍的民风也将中国的女性带进了沟里去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朝为什么会有女性骑马的形象。
而且唐朝整个社会氛围对女性也非常的开放与友善。从唐朝皇帝对花木兰颁布孝烈将军这一称号,以及女官的设立都是对女性地方的一种肯定。(比如才人就是一种女官的职位,并没有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是妃子。)
杜甫有一首诗写的是有一次他同皇帝的妃子女官们一同打猎所见所闻: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中双飞翼
意思是说皇上身边的才人跟皇上一同去打猎,一箭射中两只鸟。学过骑射的朋友都知道,骑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别说在马背上射箭,这是需要力量和技巧的,更别说对于手部肌肉和背部肌肉的要求,也可见唐朝女性从小就学习骑射,身体素质惊人,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小仙女,而是十足的女汉子们。所以唐朝女性的彪悍可不止是袒胸露乳那么简单,大唐的女子可都是一帮女汉子呀。
所以说社会对女性的接纳和开放程度也就成就了武则天能成功登基做皇上而没有被人民赶下来。之后武则天的正确施政,也为女性争取到了很多的地位和人民的接受能力。其实从很大一部分史料来说,说唐朝女性不贞洁都是后世对她们所说的。
我们也提到唐朝女性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而每一个时代对女性的接受度和宽容度是不一样的,拿唐朝女性来说袒胸露乳的穿着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时尚,对于现在的女性来说夏天就是该露腿的时节,并没有错。
我查找了很多相关书籍发现对唐朝女性辱骂最为严重的就是宋代,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学在宋朝的发展,唐朝女性的这些对于宋代来说比较开放的作风就成了没有贞洁,对于宋代的统治者来说,他需要这样写才能加强统治,以后后面宋元明清的中央集权和君权日渐加强的需要,越发对唐朝女性的刻画有所偏颇。但对于现在有很多史书考证的我们,要从历史的本事和所处时代来看,唐朝女性不懂贞洁这些言论在现代来看是比较偏激与不负责任的。
为什么直接将她们关进笼子里?
这个故事野史上有的。
唐朝自李渊建国,传至李世民手中之后,唐朝就慢慢步入了一个太平盛世。从文化、政治到经济,唐朝都是世界顶端水平,所以这样的国家也很容易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进来定居。而唐朝对外国人的包容性也很大,无论是哪国人民,都可以到唐朝来游玩。除此之外,唐朝周边的各个国家也开始主动成为唐朝的附属国。身为附属国,自然要向唐朝纳贡。但唐朝这样一个强大的朝代,即便收了附属国的朝贡,也不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为在他们进贡完之后,唐朝也会拿出珍品赏赐给他们。这一来一往,几乎就等于是商品交换,这些小国根本没有任何怨言。而在商品交换之后,这些使臣还可以留在大唐,学习大唐的政策和文化,大唐也会毫不吝啬地将这些传授给他们。
对大唐来说,如果能通过这些国家的学习,来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海外,那么大唐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国。作为大唐的皇帝,接受万国来朝几乎是让他们最得意的事。更有人《五灯会元》为了能得到唐朝的赏赐,还总是投其所好,例如日本,来访唐朝时恰好是李治在位。李治爱美人,而日本就送了他两个日本公主。李治见这公主确实貌美,便收下了她们。后来李治宠幸了这两个日本公主,但就在第二天早上,李治却将这两个公主关进了笼子里,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李治为什么会雷霆大发。
原来问题还出在两国的文化习俗上。这两个日本公主对李治十分喜欢,所以在第二天起床之后,将自己的眉毛剃掉了,并在脸上抹了厚厚的一层白色的东西,牙齿也被她们染得黢黑。对于日本来说,这个模样叫做美人妆,是用来讨好夫君的。但一脸惨白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美。任李治是一个九五至尊,本身不信鬼神,但一醒过来就看到两张煞白的脸,谁又接受得了这种打击。李治只是将她们关进笼子里,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两国的文化差异差点儿让日本公主命丧黄泉,如果不是日本使臣及时过来解释这是日本的美人妆文化,可能这两个公主真的要香消玉殒。而李治在得知了日本这所谓的习俗之后,也没有要了两个公主的命,而是将她们收入唐朝后宫,并命令她们不要再像上次一样,以后也只能化唐朝女子的妆。显然,日本公主的行为是不符合唐朝的习俗的,这一次她们遇上了李治也算是她们运气好,换作是一个暴君,她们绝对已经身首异处,哪儿还有以后和皇帝在一起的机会呢?习俗的差距,从两国女子的妆容上就有所体现,更何况是文化底蕴、饮食习惯等。异国他乡的人即便羡慕唐朝的美好生活,到了唐朝以后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可见在出来之前,他们也下了很大的决心。结语唐朝是中国历史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庆幸的是,中国再一次强大了起来,现在的中国将把这份骄傲继续延续下去相信未来的中国会以强大的实力,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国籍。继唐人街之后,中国的名字再一次响彻整个地球。中国和美国的对抗,中国和印度的矛盾,这些其实都彰示着中国的强大,中国的未来,也将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五灯会元》
武则天的后宫生活是如何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使得中国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男权社会中,她撼动了属于男人的优越性,因此,武则天为帝是他们接受不了的事。但无论他们接不接受,武则天为帝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身为皇帝,那免不了三宫六院。后人对于武则天的研究也免不了生活私事了。
武则天这个人,不能用常人的思维去看待她,毕竟她是一代女皇。才人时期就是太宗皇帝父子的共同情人,这种行为就算是在现代也难以被接受,更别说那个以男子为天的朝代。但是武则天不仅没事,最后反而成了一代女皇。所以说,不能用普通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待她。
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就是在做尼姑时期遇到的冯小宝,即使是后来回宫了,仍然与冯小宝偷偷来往,直到高宗驾崩,直接把冯小宝纳入宫,后来还为他改名为薛怀义,但是薛怀义这个人也不忠心,自己也养了很多情妇,甚至成为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俩的共用男宠。但是最后薛怀义落得个乱棍打死的下场。薛怀义死后,太平公主就举荐了张昌宗。张昌宗面如莲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鲜肉一枚,而且还能帮武则天做很多的政务工作,武则天立即对这个男宠爱不释手。后来张昌宗举荐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有了这两兄弟的帮衬照顾,武则天的晚年生活也增色了不少。
但是在神龙政变时,二张兄弟被杀,成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武则天的后宫妃嫔也都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