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尊亲,过郭代公故宅诗句
dnf皇室尊亲,过郭代公故宅诗句?
《过郭代公故宅》
【原文】
豪俊初未遇,
其迹或脱略。
代公尉通泉,
放意何自若。
及夫登衮冕,
直气森喷薄。
磊落见异人,
岂伊常情度。
定策神龙后,
宫中翕清廓。
俄顷辨尊亲,
指挥存顾托。
群公有惭色,
王室无削弱。
迥出名臣上,
丹青照台阁。
我行得遗迹,
池馆皆疏凿。
壮公临事断,
顾步涕横落。
高咏宝剑篇,
神交付冥漠。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古代形容两个人感情好,会有“结拜”的说法,也称“拜把子”。用来形容虽说不是同胞兄弟,却情同手足的朋友。那“八拜之交”这个词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八拜”又是指什么?
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是旧时候汉族社会的交际习俗,最开始其实指的是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孩子在谒见对方家长时的礼节。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了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这里的八拜之交分别指的是: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接下来我们逐一来了解。
管鲍之交这里的“管鲍”指的是公元前七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与鲍叔牙。鲍叔牙相对比较富有,而管仲比较穷。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因为家里比较贫困,所以出的本钱也没有鲍叔牙多。但是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拿的却比较多。这让鲍叔牙手下的人十分不爽。
鲍叔牙解释道:“不是他的原因,而是我觉得他家里生活困难,主动给他的”。除此之外,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但是最终事情不仅没有办成,甚至还被搞砸。
鲍叔牙也从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道:“事情没有办好,与你出的主意没有关系,只是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不论管仲做错了什么,鲍叔牙都从不怪怨他,还会替他向外人解释,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
管仲也觉得十分感动,叹气说道:“生我者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就这样,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在后来也成为了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也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朋友之间彼此深厚的情谊。
知音之交“知音”就是知己的意思。在这句话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这天晚上,俞伯牙望着空中的明月,突然琴兴大发,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琴,专心致志的弹了起来。
就在沉醉之时,忽然看到有一个人站在岸边一动不动。俞伯牙心想这人到底为何而来?“先生,不必疑心,我是来打柴的。刚好听到您在这弹琴,被您的琴声吸引,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站在岸边的人说道。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懂什么?于是便问道:“那你说说,我弹得是什么曲子?”打柴人笑了笑,回答道:“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
两人一边弹一边聊。这也让俞伯牙十分感动,之前从没有人能听得懂自己的琴声。后来经过询问知道打柴人的名字叫做钟子期。两人约定来年中秋再在这里相会。
只是可惜,第二年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却迟迟没有等来钟子期。经过打听才得知,钟子期因染病不幸去世。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坟墓修在江边,到了相会的这一天,就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
俞伯牙得知后,万分悲痛。来到钟子期的坟前一边弹奏,一边悲伤的说道:“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知音。
刎颈之交这说的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期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稀世珍宝与氏避出使秦国,后来完璧归赵,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
再到后来又被封为上卿,比将军廉颇的地位还要高一些。这下廉颇有些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为赵国拼杀前线,应该是第一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是凭借一张嘴,就官居自己之上,后来便处处排挤蔺相如。但蔺相如并没有跟他作对,处处忍让,见了廉颇都会主动让行。这让廉颇十分惭愧,便坦胸露乳,背负荆条,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后来两人成为了共患难的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舍命之交这个词说的是西汉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当初两人结伴到楚国去见楚庄王,但不幸的是途中遭遇大雪天气。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便将衣服与粮食全部给了羊角哀,自己躲到空树中自杀。所以后世将这种深厚的友谊称为“舍命之交”。
胶漆之交顾名思义,胶与漆是两种十分具有黏性的物品,这两种东西一旦粘在一起,那是无论如何都撕不开的。这一词讲的是陈重与雷义如胶似漆的感情。两人都是东汉年间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就一起读书。后来当地太守举荐陈重为孝廉。但陈重却要将功名让给雷义,申请十余次都没有得到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后来雷义官拜尚书侍郎,一同撩犯事,受到了处罚。雷义得知后表示愿意独自受罚。陈重也弃职进京,表示愿意为雷义赎罪。最终两人都被罢免,一起回乡。两人的感情也让很多人为之感动,后人称赞两人如胶似漆,肝胆相照。
鸡黍之交这个词讲的是范式与张劭的事迹。两人都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在上学的时候两人就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但后来因为范式要回乡,他在走之前承诺两年之后会拜访张劭以及张劭的母亲。
两年后范式也如约前往。再后来张劭去世,到下葬那天棺材都迟迟没有入土,一直等到范式来之后,才亲手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才顺利下葬。
后来他又独自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后才离开。鸡黍在这里代表的是守信的意思,用来形容两人即便相隔千里,仍旧会如约完成对方的心愿。忘年之交这一词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忘年之交指的就是不是同一辈分,但情谊深厚的朋友。这里说的是孔融与祢衡。孔融喜欢文学,博览群书。而祢衡从小就能言善辩。孔融很喜欢祢衡的才学,而祢衡也觉得和孔融惺惺相惜。当时孔融已经50岁,但祢衡才不到20岁。但两人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忘年之交。
生死之交相信大家都一定听过这样 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里一共涉及到了三位人物:刘备、张飞、关羽。一位是皇室后裔,一位是逃难勇士,一位是地方财主。三人相识于江湖,相交于江湖,结为生死之交。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可以抛弃一切,真心诚意同舟共济。绝不同床异梦,只会齐心协力。这样的真感情也让后世所敬仰,是生死之交的典范。
珍惜每一段缘以上就是古代的“八拜之交”。他们那种深厚的情谊,愿意为了朋友牺牲一切的真感情,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与学习的。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相识、相知、相惜,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福分。如果一生能遇到几个这样的朋友,可以互相倾诉心事,互相疗伤,互相支撑,我们应该珍惜。
平日里有酒有肉时的好兄弟并非真正的好兄弟,只有当在你狼狈扑街的时候,还愿意为你赴汤蹈火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这是值得你一辈子珍惜的朋友。
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
在儒家许多经典语录中,有一句人们所熟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它两项“不孝”所指的则是“凡事都顺从长辈的意见”以及“没有收入来源还不思进取以奉养自己的长辈”。
如今也有人直接解读为:不生、愚孝、啃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话说:
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这里的无后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而是事亲的意思。
传说舜在娶妻的时候,因为和父亲、继母关系不好,尧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没有与父母商量舜就成亲了,这种做法就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
孟子用“舜”娶妻而未告知父母的故事,阐述了“不孝”和“无后”之间的关系:未尽到后辈的本分是最大的不孝。
这里的“无后”并不是不传宗接代的意思,而它的真正意思是想表达子女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以及义务。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看中个人的德行修养,并没有以传宗接代做为一个衡量标准。
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写明了有五种不孝的人:懒惰;酗酒嗜赌;贪吝钱财;纵情声色享乐;逞勇好斗。
而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赵岐重新定义的三种不孝,其中一个就是“不娶妻生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大众认可的说法起源于赵崎所写的《十三经注疏》,书里将“后”认为是繁衍后代的意思。
第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生活中不能任何事情都顺从父母的意愿,因为父母的意识变化赶不上时间的变化,容易父母陷入不义的境地。
第二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中的经济条件不好,作为子女却不出去干活谋生以侍奉自己的父母。
第三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不为家族繁衍子嗣,没有后代是三种不孝中的首位。
赵岐认为不娶妻生子视为不孝,并不符合孟子及儒家的思想。
最后,古代一般数字是一种虚数,古文中“三”通常是代表表“多”的意思,因此这里的“不孝有三”所讲的是:不孝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感谢继续关注。
十恶不赦的十恶?
“十恶”是中国封建社会十类重罪的总称,这些罪行被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是不被原谅的最重的罪,故称“十恶”。
“十恶不赦”一词是有渊源的。“十恶”指的是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提出了“重罪十条”。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重罪严惩制度,并在唐朝沿袭。犯“十恶”的犯人,按律绝不赦免。
一、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指叛逃到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晚辈殴打杀害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或肢解人的。
六、大不敬,指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九、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十、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去北京雍和宫上香?
雍和宫香火确实很旺盛,过年的时候,初一、十五会有交通管制。每年正月最后一天,有金刚法舞法会,俗称“跳布扎”,更是人山人海。
北京雍和宫在清朝时皇家寺庙,在西藏、内外蒙古地区有很高的声望,曾是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枢。雍和宫原来并不是宗教场所,而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居住的府宅,于1694年由明代的内宫监房改建而成。当时胤禛的爵号是“多罗贝勒",所以这所宅邸叫 “禛贝勒府”。到了1708年胤禛的爵号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和硕雍亲王继承帝位,年号雍正。
胤禛当了皇帝,随即迁入皇宫。1725年,把原来居住的府宅改为他的行宫,赐名雍和宫。雍正为帝十三年,于1735年驾崩,其子弘历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乾隆。弘历为帝初期,曾把其父雍正皇帝的棺柩停放在雍和宫永佑殿(此殿原为雍正当亲王时的内寝室)达一年之久,后棺柩移往易县西陵,乾隆皇帝又把他父亲的影像供在殿里。
公元1744年(乾隆九年)由于种种原因,乾隆钦派他的同窗好友三世章嘉活佛把这里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庙,仍叫雍和宫。庙落成后,乾隆皇帝封三世章嘉活佛为“管理京师寺庙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赐银印、金印各一枚,金龙黄盖一把。
雍和宫改庙以后,僧人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去皇宫内诵经,每天都要派去三十二人在中正殿前后诵经,每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八、十五、三十还要增派若干人,除夕和每年的八月初九诵经喇嘛多达一、二百人;二是给皇宫内各佛殿的佛像做贡品;三是在本庙内诵经、学经。
由于雍和宫是乾隆的出生地,是清朝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每年逢其诞辰、忌辰和五月夏至节,其后代各帝都要来雍和宫拜佛、祭祖。届时,这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种场合只有王公大臣才能参加,平民百姓是望尘莫及的。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他的伯父布赫特木尔是出家人,品学兼优,经过层层选拔从内蒙古来到雍和宫当主持,由于道光皇帝的姐夫——科尔沁亲王索特那木多布济无嗣,布赫特木尔利用经常接触皇家的优势,劝说太后促使道光皇帝决定公开选拔科尔沁亲王的继承人,僧格林沁不是亲王的近亲侄子,但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王位。雍和宫是皇家寺院,这里的的主持都有这么大的能量。
简单说一下雍和宫怎么熬“皇家腊八粥”。
皇宫每年吃的腊八粥,都是由雍和宫熬制,材料、柴火、盆碗等由内务府供应。腊月初一做准备;初二至初五渐次运到雍和宫;初六由皇帝指派一名蒙古王公会同内务府总管,一同带领内务府三品以上的司员,以及厨师、杂役等亲临监督备料;初七,皇帝派一名蒙古王公为“监粥大臣”,亲自监督熬粥;初八凌晨,第一锅粥熬熟了,皇帝会派一二名“供粥大臣”带领内务府司员人等,亲自盛粥在雍和宫各殿供佛。初八白天,念经一天,皇帝还会指派“听经大臣”在殿宇内听经。
咸丰以前,雍和宫每年都熬五大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皇帝和后妃食用,第三锅王公大臣和大喇嘛食用,第四锅赐给文武百官,第五锅雍和宫众喇嘛食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 了清代各时期关于雍和宫熬粥的奏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一下。